2014年,整个IT领域发生了许多深刻而又复杂的变化,InfoQ策划了“解读2014”年终技术盘点系列文章,希望能够给读者清晰地梳理出技术领域在这一年的发展变化,回顾过去,继续前行。
本文为“解读2014之云计算篇”,今年,云计算已经不再像前几年那样火热,产业界对云计算的关注度已经被大数据、物联网等新的名词所超越,但这并不意味着云计算本身影响力的削弱,而是因为“云”已经成为IT技术和服务领域的“常态”。产业界对待云计算不再是抱着疑虑和试探的态度,而是越来越务实地接纳它、拥抱它,不断去挖掘云计算中蕴藏的巨大价值。
在上篇中,我从生态、落地、收购、Docker等几个方面做了分析,此文为下篇,我会从其他几个方面来勾勒出整个云计算领域今年发展的脉络,深入分析这些词背后的意义、InfoQ对此的报道、对势态的评论等。
发布
如果翻看InfoQ在2014年关于云计算方面的新闻,那么新产品、新服务的发布消息无疑占了绝大多数,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过去一年云计算领域的进展。
简单回顾一下,InfoQ就曾经报道过以下事件:
MongoDB进一步进军云平台
在MongoDB世界大会上,Mongo宣布在Microsoft Azure和Google Compute Engine平台上提供企业级服务。 MongoDB因其简单而深受开发者的欢迎,这个完全托管的MongoDB服务可能更广泛地采用它的企业级特性。新服务基于MongoDB 企业版打造,并利用MongoDB Management Service(MMS)提供了即时恢复的特性。
UnitedStack发布UOS 2.0,统一架构的公有云 托管云
OpenStack初创企业UnitedStack团队于年中宣布UOS 2.0正式发布。与之前的UOS 1.0不同,本次发布的服务是公有云和托管云这两个产品,而不是之前的UOS发行版。UOS 2.0公有云与托管云对用户开放Web控制台、CLI与API,所有API均是标准OpenStack API。底层的分布式存储与网络、分布式管理、服务器、网络设备、安全防护不对用户暴露,完全由UnitedStack团队进行运维与管理。 公有云用户可以直接在ustack.com注册新账号使用,云主机、存储、公网IP与带宽、路由器的计费标准可在建立新实例的时候实时预览,按秒级计费。 托管云客户需要使用UnitedStack提供的硬件规范提供硬件,付费标准为2000元每物理节点每月。UOS 2.0的代码对托管云客户开源。
AWS宣布推出亚马逊极光(Amazon Aurora),一种和MySQL兼容的RDBMS
在AWS的re:Invent大会上,Amazon(亚马逊)宣布了被称为Aurora(极光)的全新数据库。Aurora和已经支持的的MySQL、MS SQL Server、Oracle和PostgreSQL一样,用于支撑亚马逊的RDS(关系数据库服务)。 据AWS的宣传,Amazon Aurora是一种关系数据库引擎,它结合了高端商业数据库的高速、可靠性以及开源数据库的简单性和低成本。它的设计目标是在相同硬件条件下运行时,Amazon Aurora可以提供五倍于标准MySQL的吞吐量。作为可管理的数据库产品,亚马逊RDS会处理类似配置、打补丁、备份、恢复、故障检测和维修管理任务。另外,Amazon Aurora可以通过“只有用到才付费”的定价模式来使用。
Canonical推出Ubuntu for Cloud精简版
Ubuntu是云上最流行的Linux发行版,其母公司Canonical推出了该操作系统的一个轻量级版本Snappy Ubuntu Core,该版本针对云进行了优化。Ubuntu Core是Ubuntu for Cloud的一种新的呈现形式,具有事务性更新特性。Ubuntu Core是一个最小的服务器镜像,具有同现在的Ubuntu相同的库,但应用程序通过一种更简单的机制提供。Canonical将这种现代化的网络级应用程序称为“snappy”应用。如果需要为运行在容器中的应用程序提供更高的可靠性,那么snappy应用和Ubuntu Core本身可以实现原子性升级和回滚。
以上只是众多新闻报道的一小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国内厂商,还是国外厂商,都在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这可以分为几类:
数据管理
客户在云服务上的需求重点依然是数据存储和处理,所以,不论是关系型数据库,还是NoSQL,还是大数据工具,都在不断地出现在云平台上,接下来会不断地优化服务。而数据管理往往也是考核云计算厂商技术能力的一个关键指标,客户在技术选型时会重点关注这方面的服务全面性和可靠性。
操作系统
作为客户各种服务的载体,操作系统是云服务的基础软件,毫无疑问,开放的Linux是云计算领域发展的大赢家,成为大多数客户的系统首选,连Windows东家的微软推出的Azure平台都主动地提供了各种Linux选项。在未来几年,Linux发行版还将进行一场激烈的竞争,围绕着容器技术等方面进行更多创新。
处理工具
借用长尾理论,其实客户在面对基本上都差不多的关键性服务产品的时候,考虑的更多的是一些“小功能”的区别,这就考验着云服务厂商的产品完备性和服务链,一方面需要云厂商自己开发和提供各种处理工具和辅助功能,另外一方面云厂商的合作伙伴和第三方开发商也会提供相应的支持。通常生态圈越大的云厂商,第三方的处理工具越多越完备。
基础服务
云服务的一个关键优势是基础服务做得好,所以很多基础服务都在不断优化,包括上面所提到的谷歌GCE提供Autoscaler功能、UnitedStack改变运营模式从发行版到托管云等,都是基础服务的变更和优化。
在2015年,预计将会有更多的创新服务和产品推向市场,一方面是把传统的软件服务迁移到云平台上,另一方面针对云平台的特性,提供特有的服务。
开源
回顾2014,开源不仅在云计算领域新闻不断,而且在整个IT领域都有很大发展,变成了一种时髦的“商业模式”。从InfoQ过去一年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
正如我在分析.NET开源时所说,开源是大势所趋,就在5年前,各大公司和厂商还在讨论是否应该开源,但现在大家讨论的则是如何更好地开源。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和成熟,开源已经成为标配。以前,开源是一种保障软件项目生存的方式,而现在很多开源项目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种商业和运营策略,生存已经不是问题,如何活的更好才是关键。开源的好处是,吸收整个技术社区的力量促进开源项目的发展和竞争力,第二个好处是,提高开发者的参与感和信任度,有利于吸引开发者,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劣势,对于一些没有厂商支持的开源项目,路线图不明确,有纷争,存在分裂或者失败的机会。
从云计算领域来看,云厂商分为了两大阵营,要么基于开源的OpenStack和Cloud Foundry等平台,要么采用私有技术比如AWS等,目前私有技术阵营占有市场优势,但开源阵营步步紧逼,未来趋势还是拥抱开源,大势所趋。
一些观点
这部分是编辑部团队同学的观点,列出来供大家参考:
产品线方面,跑得比较快的几家都在不断加入更多(类PaaS)服务,如RDS、Redis、代码托管、部署和生命周期管理等
技术层面,云服务的性能、稳定性越来越可以跟物理机相媲美
技术线方面,各种技术混战的场面逐渐收缩到比较少的几条技术线,跟上面提到的收购有关系,比如开源的云体系基本上收缩到只剩下OpenStack了,已经是所有传统IT巨头们(IBM、Oracle、华为、EMC等)的押注对象
基于容器的私有云随着Docker的火爆而在(互联网)企业中活跃起来,但是基于容器的公有云还是玩不起来,Docker公司自己现在也还在摸索此类web service的玩法
想过自己用开源云体系搭建一套内部私有云的企业有些已经尝试过一轮了,市场上(尤其是美国市场)对外部私有云/托管私有云的尝试正在增加,至少开发/测试环境上外部云已经越来越常见
AWS Lambda的发布很有意义,可以说是划时代的,但AWS的竞争者们大多不同意这个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