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大云寺

家乡区县: 甘肃省泾川县

泾川大云寺位于西王母文化发源地、陕甘宁交通枢纽——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现在其

遗址建有大云寺博物馆。大云寺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文化,据史料记载和科考人员考察得知:公元601年,60岁的隋文帝杨坚颁下诏令,要在全国30个州建19座舍利塔,供养舍利。阿育王所建84000塔,是在同一日同时修起的,隋文帝仁寿元年建起的19座舍利塔,也是限定10月15日午时,“同时下石函”,泾川大云寺隋代叫泾州大兴国寺,属长安门户。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称帝。在男尊女卑的时代,武则天称帝受到各方面的反对和阻挠。武则天对女性经变故事为主题的《大云经》极为崇敬,当年7月将其颁行天下。10月,又敕令两京(长安、洛阳)和诸州各建一座大云寺,珍藏《大云经》,并总遣千名僧人,到各地升高座讲解《大云经》。泾州大云寺在隋代大兴国寺原址兴建,并把原塔基下的石函、舍利瓶和舍利取出,请了当时中国制作袖珍金银器工艺水平最高的工匠,选择了当时最珍贵的珠玉宝石,凝炼了一个时代的最高智慧,镂金雕银,做成鎏金铜匣、金银棺椁,并用琉璃瓶盛装14粒佛祖骨舍利再配以石函,于公元694年重新瘗葬放入地宫,建塔供奉,这比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要早180年。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变迁终于于公元1964年,泾川县城关公社水泉寺大队农民整地时发现唐塔地宫和以上国宝。公元1971年9月,郭沫若先生亲自鉴定了大云寺佛祖舍利和金棺银椁,被评定为国宝级文物。随后经过科考人员的不断发掘,这一历史名城才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自从《甘肃日报》刊发长篇通讯《拂去岁月的尘封》及时任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陆浩作出重要批示后,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专题片《国宝故事——甘肃泾川大云寺舍利》,并在其国宝档案栏目播出《大云寺佛舍利套函》上、下集。一时间全国各大媒体竞相报道。

此后,鎏金铜匣、银椁、金棺和佛舍利等国宝级文物多次赴日本、新加坡、法国、英国和瑞士等国展出。2004年6月,又同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的铜奔马仪仗群俑等12件(组)国宝一起远赴美国,参加国家文物局主办的3至8世纪中国艺术和中外文化交流展览“走向盛唐展”。

媒体的大力宣传和省市领导的殷殷关切,为泾川大云寺遗产重获新生赢得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切实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泾川县委、县政府决定按照“政府引导、多元投资、分期实施、分步推进”的思路,在古泾州大云寺原址修建泾川大云寺博物馆。大云寺地上高耸的塔寺虽然在历史的风雨中消逝了,但隋唐两代修筑的佛塔地宫遗址还在,美轮美奂的金银棺椁和至尊至贵的佛祖骨舍利还在,特别是大量历史书中都对大云寺有详细记载。为尊重历史,重现大云寺遗产昔日的盛况和风采,泾川县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如何修复大云寺进行广泛而充分的论证。多次征求宗教界、文化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就整体建筑风格、布局等反复论证、修改完善。聘请山西省亨瑞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了主体建筑设计,委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完成了大云寺景区建设详规。在舍利塔设计上,邀请省内外钢结构及仿古建筑方面的权威专家多次召开研讨会,优化方案,完善设计,力求体现历史文化特色,确保设计合理,结构安全,节约资金。最后形成的规划方案得到省市有关专家的评审同意。根据建设规划,大云寺博物馆总占地364亩,分为中心区、服务区和景区广场三部分。总体规划设计为仿唐建筑风格。概算投资约3亿元。中心区占地100亩,总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主要建设主展馆、佛骨舍利塔、钟楼、鼓楼、东西碑亭及接待管理服务中心等。服务区和景区广场占地264亩,主要建设迎宾广场、文化街、商业街、景区道路等,共分三期建设完成。一期工程于2007年8月开工建设,2008年5月竣工。建成了舍利塔、大门、钟楼、鼓楼、东西碑亭,配套实施了绿化、亮化及给排水工程。二期工程于2010年5月竣工,建成了接待、管理、服务三个中心及门前广场,配套完成了影壁、景区围墙及绿化、亮化、给排水等工程。目前,大云寺博物馆已初具规模,成为迄今甘肃最大的仿唐建筑群。

在路上a(2015-05-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