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寺坐落在渝中区民族路,是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佛教寺庙之一。重庆市佛教协会设于此。罗汉寺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原名治平寺。寺因罗汉洞而建。《蜀中名胜记》载:"治平寺……有罗汉、先天二洞,皆古洞。" 罗汉寺内长20多米的古佛岩,存有宋代摩岩石刻佛像400余尊,其中卧佛涅像(俗称"睡佛")、观音像和供养人像等,风格颇近大足宝顶山石刻。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重庆罗汉寺
宗教
佛教
地理位置
中国西南
地址
渝中区民族路
著名景点
龙神祠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目录
1概述
2地理位置
3自然气候
4旅游景区
5历史文化
6旅游信息
1 概述
2 地理位置
3 自然气候
4 旅游景区
4.1 大雄宝殿
4.2 藏经楼
5 历史文化
5.1 古代史
5.2 近代史
6 旅游信息
6.1 景区信息
6.2 交通信息
回到顶部意见反馈
概述折叠编辑本段
始建时的园池古迹今已湮没无闻,仅余"明碑亭"所嵌"西湖古迹"碑石,还依稀可辨字痕。寺内主要建筑由大山门、明碑亭、古佛岩、大雄宝殿、五百阿罗汉堂、禅堂、妙香餐厅等。古佛岩又称罗汉洞,长20多米,存有宋代摩岩石刻佛像400余尊,其中卧佛涅像(俗称“睡佛”)、观音像和供养人像等,风格颇近大足宝顶山石刻。大雄宝殿中有许多佛教艺术珍品,有十六尊者塑像,即释迦佛的16位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有明代的"西方三圣"铜铸像,缅甸的"释迦牟尼成道玉佛",临摹印度壁画"释迦牟尼离宫出家图"等,为国内稀有之物。
地理位置折叠编辑本段
罗汉寺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罗汉寺街1号
自然气候折叠编辑本段
重庆位于北半球副热带内陆地区,其气候特征恰如几句俗谚:春早气温不稳定,夏长酷热多伏旱,秋凉绵绵阴雨天,冬暖少雪云雾多。重庆年平均气温为18℃。1月份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为7℃,最低极限气温为零下3.8℃。7月至8月份气温最高,多在27℃—38℃之间,最高极限气温可达43.8℃。因此,重庆与武汉、南京并称长江流域三大“火炉”。
旅游景区
折叠编辑本段
大雄宝殿 折叠
大雄宝殿中有许多佛教艺术珍品,有十六尊者塑像,即释迦佛的16位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重庆罗汉寺摄影图__国内旅
重庆罗汉寺摄影图__国内旅
;有明代的“西方三圣”铜铸像,缅甸的“释迦牟尼成道玉佛”,临摹印度壁画“释迦牟尼离宫出家图”等。
藏经楼 折叠
寺内藏经楼收存的大藏经、梵文和藏文经典,以及古籍字画等,大多为唐、明两代瑰宝。罗汉堂内造像总计524尊,皆泥塑像。其造型细腻精巧、神态逼真,常有善男信女至此,默数罗汉以测吉凶祸福。
这座千年古刹坐落在重庆最繁华的市中心。周围,全部是数十层的高楼,洲际酒店、东桂仑法师重庆罗汉寺_图片_
桂仑法师重庆罗汉寺_图片_
方曼哈顿,仅名字就充满了现代气息。门前,是熙来攘往的人流。——现代与传统,新潮与古朴,躁动与宁静,仅仅一墙之隔。
罗汉寺那朱红色的大木门,分隔开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边是滚滚红尘,一边是渺渺梵音。
身处灯红酒绿,我自独守一方清净。冷眼旁观红男绿女的俗世尘缘和繁华都市的霓虹闪烁,罗汉寺就像一位得道高人,位于红尘而看破红尘,在千年的晨曦与日落中成了一方净土,成了喧嚣都市中一块供人心灵小憩的乐园。
中国的智慧贤德之士,历来提倡内心的宁静无为,并以“结芦在人境,心远地自偏”自高身份。然而,纵观历朝历代的大隐者,它们所谓的“隐”,只是其以退为进的一种策略或者暂时舔舐伤口的一种方式,或者是为了避开对手锋芒并保持自己实力的一种伎俩。</P>
但在罗汉寺中礼佛的信众们在晨钟暮鼓、青灯古佛之间,从未谋划过进退,历千年重庆两天乐翻天!~~、重庆
重庆两天乐翻天!~~、重庆
而不变。
罗汉寺大山门的两侧,有一副对联:“法门平等人天共仰,觉路光明凡圣同游”。怎样“共仰”和“同游”呢?看一看罗汉寺的早晨和晚上,你就能发觉一种与我们熟悉的生活和环境截然不同的意象。
早上5点半,寺庙深处响起第一道报钟,“当当”的钟声虽然没有像其他名山古刹的钟声那样声震四野、传遍林间,但是却能渗透罗汉寺的每一个角落。钟声过后,伴随着木椟摩擦发出的“嘎吱”声,罗汉寺那厚重的大门徐徐开启。一座千年古刹,就以这种舒缓的方式敞开了胸怀,开始新的一天。此时,重庆城还笼罩在一片暗色之中。灰色的天幕下,摩天大楼直插苍穹;而大门内,已是灯火通明、人影绰绰,大雄宝殿前烛光闪烁、青烟袅袅。——每天早上透过罗汉寺那道厚重大木门的第一道光线,竟然是从里到外、裹挟着些许香烛残香的佛光。不知这是不是一种暗示,暗示佛法的奥义在世间的传播?
晚上9点,在两个僧人的推动下,两扇大门缓缓向中间合拢,俗佛两界,就此隔断。
此时,大门之外依旧车水马龙、市声鼎沸、人流如织;而罗汉寺内,某个转角处,一位虔诚的信徒站立如雕塑,正在小声地祈祷。天边爬上一弯瘦月,很淡。
历史文化折叠编辑本段
古代史 折叠
可以追溯到北宋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甚至更早。根据《蜀中名胜记录旧志》记载, “寺有石刻‘西山佛’三字,旁刻开山祖月名。祖月,宋治平时僧也。”祖月法师开山弘法,并以宋英宗赵曙的年号命名“治平寺”。然而,在清人龙为霖的《募修藏经阁引》中有“环古刹带清池,径从石罅中入,自唐以来,殿阁崔巍,迥出尘表”之文,提出了“唐朝说”。
两种说法究竟孰是孰非,已不可考。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座古刹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仍香火旺盛。
罗汉寺丢失的,岂止是这段开山的历史!在千年的风雨中,罗汉寺几兴几废,数度盛衰,这些历史都犹如绕梁梵音,渐渐散去,只留下一些历史的碎片,让后人嗟叹。
——明朝宣德年间(1426年-1435年),有僧名曦庵,在西佛岩荒芜之地修建僧寮、厢房、莲池,以迎宾客。寮房后种葵一株,芳洁雅致,因此人称曦庵为白葵和尚。
——明嘉靖元年建古佛岩。
——清康熙五年(1666年)总督李国英重修,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
——1912年,释海清继修法堂、戒堂、禅堂、客堂、观堂等,罗汉寺更具规模。
“罗汉寺”得名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当时的方丈隆法和尚仿效四川新都宝光寺罗汉堂的形式在寺内建造了五百阿罗汉堂,由此,罗汉寺名益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