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张王庙

家乡区县: 江西省鄱阳县

鄱阳当地史料文献明确记载,张王庙经历元、明、清、民国、解放时期。 但最早可追溯到唐代,颜真卿时任饶州刺史,将唐代爱国名将,张巡的英雄事迹,为大家称赞。告诫后人,弘扬其爱国主义精神,舍小家为,为大家。让后人学习。
张王庙在鄱阳历史上,有兴有废。最惨败的时期有民国二十九年,日军飞机轰炸鄱阳城,张王庙对炸毁。以及文革时期,破四旧,张王庙庙内大小菩萨都被损毁。庙内文献资料及祭祀用品全部毁灭,无一幸免。
鄱阳张王庙被毁灭,是鄱阳历史文化上巨大的损失。
张王庙在鄱阳镇解放街,为县内著名寺庙,祀唐代忠臣张巡等名将。始建年不详,明永乐八年(1410)知府李益重修。庙额横匾上书“天地正气”4字,系太平天国时举人戴涵芳所书。二门有楹联
曰:“赫矣威灵唐代战功光史册;凛然正气韩文书后挟风霜。”庙内原有旌忠阁、大佛殿、观音堂、财神殿、禄姑堂、清虚堂等殿宇,前后三楹,前有戏台,中为正殿,后为夫人殿,最后为高楼。大殿正中有张巡座
像,两旁有名将南霁云、雷万春、姚IJ、许忠等塑像配享。民国22年(1933) ,县人舒达祺募建三楼。后因风雨颓败,改为1层。新中国成立后,庙宇改为激扬小学校。2004年,在距原址200米处建大雄宝殿、观音堂,仍称张王庙。
新中国成立前,张王庙每年正月初七至初九举办盛大的庙会,为县内著名的大型宗教文化活动。民间传说张巡是“安澜王” ,祭其在鄙阳湖行船就一帆风顺,故而香火鼎盛,历代不衰。不仅当地居民经常点香叩拜,往来渔民船户也常到庙中献油供香祈祷。此种宗教崇拜,在每年1次的迎神赛会“张王菩萨出行”时达到顶峰。出行前,先张贴告示,通知居民。出行时,队伍前面3对大锣,接着地方士绅队伍,个个衣冠楚楚,神情严肃。接上是县城工商4大帮(徽、抚、昌、饶)的队伍,每帮都备有铜锡制的斧钺、干戟、金瓜、锡状和丝绸制的凉伞掌扇,还有香亭、香炉、香案等迎接。每帮都有一二套仪仗执事,几组乐队。乐队八音齐备,曲牌转换,以不重复者为能手。各队的演奏技巧、曲牌变化以及排场气派,都暗自攀比竞赛,使之成为全县民间乐队集中表演的盛会。一般香亭在前,香炉继之,4人一排,鱼贯而行。接着是斧钺、旌旗、凉伞等仪仗,最后是张王菩萨坐轿行台。沿途居民每家每户都要摆香案,放鞭炮迎送。当天,自县城东门口以上,万人空巷,爆竹喧天,许多家住城郊的男女老少也赶来观光,场面热闹非凡。因交通阻滞,虽仅三四里行程,往往整天功夫都不能毕礼。新中国成立后,因张王庙改为学校,此活动不再举办。
文革对于鄱阳张王庙是一场浩劫,更是一场灾难。虽然鄱阳张王庙被毁,但是张巡爱国主义精神,却一直没有在鄱阳人心中破灭。文革大动荡过后,鄱阳老街解放街,一批资深居士,江凤梅、刘腊梅以及鄱阳本土民间知名艺人牛子等,偷偷在自己家内,设立张王爷牌位,虔诚膜拜。就这样,张巡爱国主义精神,张王庙名俗文化,才保留至今。改革开放后,宗教政策得到了国家的落实,信仰自由。在以老一批资深居士江凤梅、刘腊梅号召下,又选址重修了张王庙,1995年建成,现鄱阳解放街上首。鄱阳张王庙,荣光焕发,千年历史。2004年,又新建大雄宝殿。
2010年5月28日,鄱阳湖文化研究会张巡研究分会在鄱阳县张王庙挂牌成立,来自鄱阳县统战部、民族宗教局、湖城办、文联和鄱阳湖文化研究会的主要负责人同张巡研究分会的会员、张王庙管委会的宗教界人士一道参加了揭牌仪式。成立张巡研究分会,对挖掘鄱阳湖庙文化,研究张巡忠烈文化对鄱阳民俗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宣传张巡爱国主义精神,都将具有积极意义。
2010年12月28日(农历十一月廿三日),为了策应环鄱阳湖经济区建设,打造鄱阳文化名城,纪念爱国英雄,弘扬爱国思想,倡导忠烈、忠贞精神,发展湖城经济,推动鄱阳旅游,鄱阳镇举办了张巡诞辰1300年寿庆,张王庙庙会暨张巡文化研讨会。庙会期间,鄱阳青年赣剧团公开首演了大型忠贞神话赣剧《柳母传》(饶河戏)。
张巡是一个为捍卫国家统一、拯救民族危亡而艰苦卓越、英勇顽强的大英雄。他与敌人决战到最后一息。有着忠勇。
原来的鄱阳县张王庙位于县城永平关外街市东之秦家山高地,主祀唐代忠烈张巡。
张巡(709~757),南阳人,唐开元进士,出为清河令,后调任真源令。天宝十四年(755)冬,范阳起兵叛乱,南下攻陷洛阳。在此危难关头,心系国家,博通群书,晓战阵法的张巡,奋起勤王,率兵平叛,至睢阳与太守许远协守,奉诏任职河南节度副使、御史中丞。后城陷被执,忠贞不屈,身殉国难。唐乾元元年(758),肃宗在平定叛乱后,封赏将士。张巡因有屏障江淮,为郭子仪等军争取了平叛战争的空间和时间之功,被追赠为扬州大都督,配享春秋二祭。于是大江南北多建祠以祀之,鄱阳县城老城区因为有座张王庙,张王庙地域名也因此而得来。

oaim(2014-05-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