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的杨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为官十二年其中任潍县(现之潍坊)县令七年,与潍县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一直被潍坊人津津乐道...
谁给谁个下马威: 据传说郑板桥来潍县上任的路上,几个不怀好意的乡绅买通了去接他上任的轿夫,想先捉弄他一番,探探新大老爷的脾气。郑板桥坐上轿子,便觉得轿子像簸箕一样,颠得他五脏六腑都快要出来了。问领班的衙役是怎么回事,领班衙役说这是潍县的规矩,郑板桥没作声缩回了轿里。过了一会儿领班衙役喊“歇肩”。轿夫们本该落下轿子,将轿杆从抬的肩膀上换到另一只肩上,再抬起继续走。但轿夫们见刚才被捉弄的大老爷大气未出,认为好欺;又见郑板桥身体比较瘦小,于是轿夫们相互使了个眼色,喊了个一、二、三!便把轿杆一齐举过头顶换到了另一肩上。后边大胆的轿夫竟放肆地轰笑着说:“轻的像个屁一样,还歇肩呢。”郑板桥在轿子里听得清楚,但仍未作声。又走了一会儿,郑板桥命轿夫们落轿,指着不远处当地农民们准备盖房和盘炕用的一堆(土坯)问前来迎接的潍县县衙管事:“那是什么?”当管事给他介绍了土坯的用途后,郑板桥说自己是南方人,从来不知道泥巴还能这样制成坯盖房子。他要衙役们搬二十块放在轿里,带回县衙,学学是怎么做的。这种土坯一块约十几斤重,加上郑板桥的重量,重新上路后直累得轿夫们气喘嘘嘘,面面相觑。郑板桥巧妙地先给乡绅和轿夫们一个下马威!
郑板桥送礼:为官期间嫉恶如仇,痛恨奸吏,曾作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有一年,朝廷派了一个钦差到山东巡查,这钦差姓娄,外号“搂两耙子”。他知道郑板桥为官清廉,就费尽心机要搂郑板桥的银子。待他要离开潍县时,郑板桥便送了一个大食盒给他,钦差一见大食盒沉甸甸的,想里面的白银决不会少于一千两,就兴高采烈打开食盒一看,原来食盒里装的不是银子而是大萝卜!、附了一首诗:东北人参凤阳梨,难及潍县萝卜皮。今日厚礼送钦差,能驱魔道兼顺气。(没把他气死!)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潍县罗卜,潍县萝卜,又称潍坊萝卜,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潍县萝卜皮色深绿,肉质翠绿,香辣脆甜,多汁味美,具有浓郁独特的地方风味和鲜明的地域特点,如饭后腹胀,生食能及时嗝气,顿感舒适;如滞食不消,可将萝卜切片与山楂服用;冬季感冒,可边吃萝卜边喝热茶,疗效甚佳。有俗语称:吃罗卜喝茶气得先生满街爬!还有一说:家有财产万贯不敢就着罗卜吃饭(消化特快开胃)山东人都知道:烟台苹果耒阳梨,不如潍坊罗卜皮!
郑板桥在潍县知县期间,接到堂弟郑墨函,为了祖传房屋一段墙基,与邻居诉讼,要他函告兴化知县相托,以便赢得这场官司。郑板桥看完信后,立即赋诗回书:“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怎么不见秦始皇!”他又写下“难得糊涂”、“吃亏是福”两幅大字!(有一次进一家酒店,冲门一块大匾上书板桥手迹:吃亏是福!---活学活用)
郑板桥的潍县情结:他赞潍县之诗画至今潍坊多处可见: 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 终因刚正不阿,嫉恶如仇,退出官场!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郑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
当百姓让他再留句话时:他说:希望你们今后要象对待自己孩子那样对待你的爹娘...众人惊叹!
郑板桥还乡后还十分怀念潍县,他的怀潍县:思不尽又相思,潍水春光处处迟。隔岸桃花三十里,鸳鸯庙接柳郎祠.还 有许多怀潍诗书!由于郑板桥七载春风在潍县。潍县的知名度大大提升!可惜潍坊没把郑板桥和潍县这篇文章做好做大!白白浪费了这大好的历史文化资源!还不如人家秦桧故乡江宁,搞个坐着的秦桧、出了名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