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城里城隍庙街轶事

家乡区县: 潍坊市潍城区

      潍县城里城隍庙街,是一条位于西门大街(今东风西街)以北、东起县治前街(今向阳路),西至北门大街,长240米、宽7米、东西走向的道路。这条街道,离县衙门不远,跨过县治前街路口,向东便是胡家牌坊街。城隍庙街道北,有庙西巷,庙东有苍巷子(可通往城隍庙街北面的金巷子)。道南,有庙前巷子和胡家过道。

  街因城隍庙得名

  城隍本义为护城河,道家演绎并推崇其为保护城池之神。后唐清泰元年(934年),朝廷封城隍为王。宋代以后,祭祀城隍已较普遍。明洪武三年(1370年)规定州、府、县祭祀城隍神,因此,潍县在洪武年间也在此地建起了城隍庙。老百姓们通常说城隍爷就是阴间的县官。

  潍县的城隍庙,占地约530平方米。临街有屋三间,中间是庙门,左右两间均有塑马。门前左右有中军亭,跨街东西各有木牌坊,上悬横匾,东书“福绥黎庶”,西书“保障金汤”。进入庙门,中间是甬道,东西廊坊内有传说的18层地狱塑像。甬道向后经过厅,到正殿大院。正殿有城隍泥塑像。后殿中有木雕像(有铜活络)。其东间还有潍县城隍庙里独有的“卧奶奶”泥塑像。

  庙里住道士二人,还有会头若干人,主办城隍爷出巡、庙会等。庙门东有一角门,平时由此出入。再东,还有一个小门,内有房屋数间,住有平日里清扫庙舍的一庙户人家。

  明成化二年(1466年),县丞张杰重修过城隍庙之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知县郑板桥在倡捐大修时,于庙对面广场上,增建了一座戏楼。砖砌瓦顶卷棚式,雕梁画栋,有前后台。正面悬有“神之听之”的横匾、两端四根石柱,各有楹联:一副是“仪凤萧韶遥想当年节奏,文衣康乐休夸后代淫哇”。另一副为“切齿漫嫌前半本,平清只在局终头”。庙大修后的“城隍庙碑记”,为郑板桥撰文并书写。另有其在乾隆十四年(1749年)撰写的“永禁烟行经纪碑”,先期陈列庙内。

  街上两家双进士

  民国年间,城隍庙街的住户中,陈、王、张、丁、李等姓氏居多,仅在庙西道南,就一连有4门陈姓大户人家。其中:

  陈应聘家族,住宅在城隍庙戏楼以西,后来街坊上称这里叫“广东道老大门”。陈应聘,字觉民,号莲史,是潍县陈大观世家老三支的后人,清道光八年(1828年)举人。在他中举前后八年中,其堂叔兄弟陈应芬、陈应枢、陈应奎也先后中举。陈应芬任过长庆训导;陈应枢任过直隶西苑知县、北运河河西务同知、候补道;陈应奎在任福建武平知县时,因殉难于任上,恤赠知府、云骑尉世职。

  陈应聘,道光十三年(1833年)中进士,任四川新都、岳池知县,调广东新会知县,因守城功,署韶州府知府,护理南韶连兵备道。其孙陈德昌,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士(与王寿彭中状元同科)。任广东河源、新会县知县。因其祖孙二人都在广东做官,世称他家为广东道家。

  据文献记载,陈家的住宅,就是明末潍县名宦、陕西巡抚张尔忠的故居。只是,张家的故居大门开在西门大街上(今东风大街大十字口西),张宅归到陈家后,将大门开在了城隍庙街上罢了。陈家还在门前竖了两支旗杆,安了上马石。当年,张尔忠后花园的荷花池(其位置在城隍庙戏楼以南,面积约400平方米),池中有泉,陈家曾在池边立了一块石碑,上刻“瑞应泉”三字。民国年间,泉水枯竭,荷花池废。传说,潍县城里曾有“九湾不显”的典故,此湾是其一。

  陈德昌后来又在北门大街道西买了房子,在大门上悬了“广东道”门匾(解放后北门大街居委会所在)。而后,广东道的新、老大门里都人丁兴旺。上世纪50年代,单是城隍庙老大门里就有二三十户人家,陈姓仍居多数。

  在广东道老大门以西,另一家大门上,悬有“天鉴孤忠”匾的也是陈家。其事迹不详。

  在城隍庙戏楼以东,道南有一户堂号叫“祥顺”的陈家。其后人陈松樵,是潍县城里有名的中医外科大夫。

  又据文献记载,清代名人王延年及其子王之翰的住宅也在城隍庙街道北。王延年,字绪远,嘉庆二十二年丁丑(1817年)进士。授山西长子县知县,以母病剧告归,教授乡里,以终平生。其学生中,举乡荐者(举人)46人,成进士者8人。仅道光甲辰(1844年)科,其子王之翰与门人宋玉珂,同时举进士。

  王之翰(1819-1884),字次屏,号湘筠,授翰林院编修。丧亲守孝期间,曾为后来成为状元的曹鸿勋授课。复出后先后任河南乡试副考官、顺天乡试同考官,广东乡试正考官。光绪四年(1878),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任文渊阁直阁事。隐退时,家境清贫。后曾主讲于顺德龙岗书院、广平清辉书院。病故于济南泺源书院。王之翰工诗词,精书法。其“九九消寒歌”在民间流传,家喻户晓。

  民国年间,城隍庙街,道南胡同里一家姓胡的,在道北东首,开了卖肉火烧的铺子。这或许就是最早的老城隍庙街肉火烧吧。

  庙里庙外故事多

  城隍庙街因为街上有城隍庙,成为潍县城里故事和新闻最多,也很有影响的地方。

  封建时代,城隍庙每年新春、阴历五月初一至初五有庙会;每年春秋祭风、云、雷、雨坛,迎城隍神配享;清明、中元、十月朔日祭历坛,迎城隍的神主同祭;初一、十五还要有司拜谒。其中,每年的五月初一,传说是城隍爷生日,到时候,城隍爷出巡,仪仗队鸣锣开道,地方官员随在轿后,到处顶礼膜拜,万人空巷,好不热闹。

  在城隍爷出巡的神话故事中,“卧奶奶”的故事,是潍县独有的。传说有一次城隍爷出巡到西南关,某姓(一说姓郭)闺女在门前观看,发现轿子里的城隍爷,在朝着她笑,回家即得病,不久死去。其家人知道这一情况后,便在庙内,塑了卧奶奶像(在庙后殿东侧厢房内)。死者的坟(当地称闺女坟),就在西南关一条巷口。1993年西南关拆迁时,棺木尚好,棺盖上有“姑福姐”字样。

  在城隍庙戏楼建成后,直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在胡家牌坊街的武衙门里,建成了潍县城第一个戏院子―――潍县大戏院前,中间170多年时间里,城隍庙戏楼是潍县城唱戏最多、演唱时间最长的地方。正月里庆新春,五月初一到初五是庙会,老百姓为了求雨、祈福、禳病、消灾,到此烧香还愿,演出的场次更多。每逢此时,官商绅士们,有人出来约班,往往是这个戏班刚唱完,那个戏班又接上,好戏连台,唱个不休。像当地有名的“三庆班”、“四喜班”、“永福班”、还有红极一时的优伶燕福(艺名,本名孙作楫)等等,都曾到台上献艺。城里到处流传着“燕福上了台,闺女媳妇跑掉了鞋”,人们争相来这里看戏,一饱眼福。

  在这里还曾流传过一个“真男子打死假奸臣”的故事。相传,一次庙会唱大戏,舞台上演的是京剧《搜孤救孤》(现名《赵氏孤儿》),故事中,晋国大奸臣屠岸贾,挖空心思地杀害赵盾全家,台上演员形象逼真,让台下的观众恨得咬牙切齿。猛然间,台下一个壮汉,蹿到台上,三拳两脚,就把饰屠岸贾的演员打死了。可怜这位演员,竟因演艺高超丧了性命。

  还有,每年庙会期间,庙前街道两旁,摆满各种摊点,卖吃食、玩具的、演杂耍的、唱大戏的,应有尽有,香客往来不绝,热闹非常。正如潍县著名文人裴星川在其《潍县竹枝词》(三)中所描绘的:“衣裳鞋帽通身新,互拜亲朋与四邻,香纸媚神求福佑,城隍庙里聚人群。儿童得意舞婆娑,庙外浮摊玩具多,木制刀枪泥老虎,小型皮鼓小铜锣。城隍庙外大戏楼,板桥题字最风流,酬绅还愿烦优孟,正月接连演不休。”

  城隍庙每年的庙会,出巡,还有接连不断的祭祀、香火等等活动,为潍县众多商家贸易带来了契机,而举办这些赛事,自然要靠商家集资出钱,据说为应付城隍庙这些活动的开支,商家一年要集资1000多两纹银。

  由此,清末文人李伯元(益都人)在其讽刺小说《文明小史》中写道,曾任商务部主事的潍县人冯廉,是新派人物,热衷于创办新学,一心想在潍县创办商务学堂,因资金拮据,瞅上了城隍庙集资的银两。冯廉想让商家或另集资,或从城隍庙集资中分拨。在商务公所开会时,被保守的刘乡绅抢白了一顿,也遭到庙董事陶起的反对。而后,趁冯廉到省城活动时,潍县沙滩的商家罢市,并烧了冯宅。这一事件,虽是小说记载,冯廉、陶起也许不是真名实姓,但总不会是空穴来风。它是当时潍县城隍庙赛事一类文化活动,对于同一时期经济和社会影响的生动写照。

  民国十二年(1923年)以后,城隍爷出巡的活动停止。庙会活动尚存。日伪时期,还曾举办过一次城隍爷出巡,但当时国土沦陷,民生凋敝,国人无心绪,城隍爷的好景不再。而后,庙内大殿及两廊的泥塑像皆毁,只保存了后殿里城隍爷的木雕像,庙址为警察局占用。至于城隍庙对面的戏楼,在1938年前,还曾有过革命女青年丁秀菱等,在台上演出过话剧《孔雀东南飞》。后来,由于年久失修而逐渐坍塌,1951年拆除。

  1948年潍县城解放后,城隍庙曾一度成为潍坊特别市的招待所所在,后作为市博物馆的陈列室和仓库。

  1963年冬,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为举办大书画家郑板桥作品展览,在著名国画家徐培基组织下,于民间搜集到十几套板桥的书画石刻,惟有其撰文并书写的碑文“城隍庙碑记”未发现。后经时任潍坊市副市长的谭蔚翰、文化界著名人士王振纶、陈君藻、郭兰村等人仔细回忆,由孙立荣、辛炳申等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同志,历经近半个月时间,终于在大殿东厢房,原来城隍奶奶床铺位置的地下一米多深处,将埋藏在地下冻土中的“城隍庙碑记”石碑挖了出来。因在此碑记中,郑板桥以唯物主义思想,否定神的存在,但又承认其社会作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奇文,以及其高超的书法艺术,使这一石碑成为国宝,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存放在市博物馆里。而历经600年沧桑巨变,至今仍有其正殿、过厅等建筑物存在的潍县城隍庙,1980年,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又被公布为山东省历史优秀建筑。

  如今的城隍庙街,其旧貌除了西段道北,仍有几处沿街旧平房及其身后的宅院尚在,原街道南已经是成片的住宅楼群。现在从街上路过,不经意的人,已难以看到城隍庙的建筑物了。因为它早被隐蔽在庙前一些不整齐的民房里了。

  

Athelina83(2015-05-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