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世翰墨一门英豪 太湖赵朴初家族(三)

家乡区县: 安徽省太湖县

3.英才早逝身后凄凉
又经过了五天五夜的惊涛骇浪,赵文楷终于踏上祖国的热土。他与随行人员都激动不已。但他万万想不到,刚登岸即接到朝廷遣人送来的母亲已经谢世的消息。他恸哭了一场,哭他未能在母亲生前床前尽孝,死后也没能为她老人家扶柩安葬。痛苦是痛苦,但认为历经苦难的母亲,会谅解他这个儿子的,因为他将对母亲的爱奉献给了国家,奉献给了中琉人民的友好事业。他回故乡匆匆料理以后,即返京都。为了永远铭记中琉人民友情,他抓紧时间,将他在琉期间的诗作,整理成一部《槎上存稿》。嘉庆皇帝听了副使对这次册封事迹的汇报,看了中山王要求表彰赵文楷的呈表。对于他亲点的状元这次东渡册封任务的圆满完成,嘉庆帝相当高兴。他想让自己心爱的状元郎为国家挑起重担,赋予他更大的权利。为了让赵文楷能挑起更重的担子,嘉庆帝决定让赵文楷先获得一些地方军政的管理经验。再三思索之后,下诏让这位得意的"天子门生"到山西雁平当了一名兵备道,先下去锻炼几年。赵文楷到任后兢兢业业,事必躬亲。作为兵备道,既要辅佐布政使司、巡抚使司行政,又要理军备战,百事繁杂。他很想大干一番事业,但身体不行了。
琉球之行,严重地损害了赵文楷的健康。他虽正当壮年,可海外归来之后。"心往往而悸,言笑异于他日"(《石柏山房存稿·汤序》),这是"风波危险,夺人神髓"所致。又不能得到很好的调养。旧疾加新劳,如雪上加霜。短短三年多时间,还没有等到嘉庆帝把他"上调",这位才华横溢的状元郎,为国操劳,累死于兵备道任上。年仅四十八岁。
一代英才,就这样过早地离开了人间。
赵文楷为官刚正廉洁,两袖清风。任册封正使,他谢绝中山国君臣和人民的赠与,当兵备道,他不枉贪地方民众半点钱财,继承了祖父清廉的家风,同样当了一名清官。一生清贫,没有一点积蓄。"殁于官署,时至贫无以殓"(帅承瀛《石柏山房诗存》序)。
赵文楷的家中,同样是贫寒,哪里有钱让他"回归故里"呢?直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也就是赵文楷逝世三十三年以后,他的子孙七借八贷,凑足了钱,才把他的灵棺从山西雁平运回太湖,让他长眠在故乡的人形山上。
对于赵文楷的著作来说,"处境"也是相当凄凉的。他六岁即能诗,才思敏捷出手又快,一生究竟写了多少诗,难以统计;因为他对自己著作,也不爱惜,有朋友来索,即让取去,不少已经散失。据他死后他儿子赵昀不完全统计,就有:《砾存集》、《楚游草》、《于京集》、《闽游草》、《遄征集》、《独秀草堂古今文》、《木天近录》、《槎上存稿》、《中山闻见录》、《临雍恭进回文赋》、《馆课诗文》等等。赵文楷还十分喜爱戏曲,曾创作过《菊花新梦》等大量杂剧。
除《砾存集》外,赵文楷生前未出版过任何著作。直到嘉庆二十四年(1819),浙江萧山人汤金钊见到了《槎上存稿》,对这本满载中琉人民深情厚谊的诗集,赞不绝口,称这些诗"清雄旷达,力摹大家";读这些诗,有"一种俊伟伉爽之概",好像是恍然间"侍几席而听(其)言谈也",由他筹资,才使得这部力作付梓。
后来,赵文楷的两个儿子赵唆、赵昀,将尚未散失的亡父遗作,编次缮录,整理为若干卷,总题为《石柏山房诗存》,久思将其刊布于世,可是四方奔走,没有下落。咸丰丙辰年(1856),太平军进至太湖,清军前往"围剿",镇压,战事迭起。赵文楷故居被焚,家藏数千卷典籍被毁,赵氏兄弟只抢出了父亲遗著。赵文楷一生心血差一点被毁于一旦。真是不幸中之万幸。
到了咸丰七年(1857),赵氏兄弟家境稍微有了好转,在亲友的资助下,才正式刊刻出版了《石柏山房诗存》,总算给赵文楷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份比较完整的文献资料。

名字好难取(2015-05-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