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奉璋(前排右)夫妇与战友合影。(资料图片)
南雄油山有一支以杨奉璋为首的绿林队伍,这支队伍只有20多人,作风剽悍、武器简陋。杨奉璋个子不高,双目透出凛凛杀气,他身体壮实,胆大过人,有一双能赛过山上大黄狗的飞毛腿,手上的盒子枪指哪打哪……本文以传奇的笔调解读一位绿林好汉如何变成解放军指挥员的不平凡经历。
十年前,我和王心钢、荣笑雨合写长篇纪实《五岭鏖战》,这是一部北一支、北二支、连江支队等五岭地区游击队的征战史,而我负责撰写北二支部分。当时,我采访了一批老同志,杨子江同志性格开朗、说话风趣,是我采访中印象较为深刻的一位老同志,尤其是他谈到其三哥杨奉璋的传奇经历时,曾引起我的创作冲动,由于缺乏具体细节,写到书里时只是一个小片断,这无疑是一种遗憾。
十年后的今天,我要为北二支写一本完整的传记《铁血北二支》,杨奉璋的形象又重新浮现在我的脑子里。也许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朋友杨长乐自报家门,说他正是杨子江的儿子,而他的父亲已离开人世了。在他的帮助下,我找到了杨奉璋的一些资料,初步还原了这位被历史烟尘遮蔽的游击英雄的真实本相——
油山上的“草莽英雄”
东纵北江支队挺进粤北之前,南雄油山就有一支以杨奉璋为首的绿林队伍,这支队伍只有二十多人,大多是当地人,作风剽悍、武器简陋,只有两三支盒子枪和几支汉阳造步枪,其它均是流落民间的长矛大刀。
杨奉璋个子不高、颧骨突起,两目透出凛凛杀气;他身体壮实、胆大过人,有一双能赛过山上大黄狗的飞毛腿,手上的盒子枪指哪打哪,分毫不差。他是油山上湖村人,有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三,原名杨泽云。早在1930年,他的大哥和二哥就参加土地革命,父亲因此受连累被国民党南雄政府杀害,全家被逼逃到江西大余、南康一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抗日战争爆发后,十六七岁大的杨奉璋为了吃饱肚子,决然从军,由于他性格刚烈,天生是当兵行伍的料子,几年时间就从士兵、班长、排长,直到晋升为国民党正规军的上尉连长。在粤北战役中,杨奉璋所在的部队与日军进行了多次正面交锋,虽然损失惨重也能死里逃生,受到了上峰的嘉奖。
内战开始后,杨奉璋所在的部队奉命进攻东江纵队,在战斗过程中,其部损失过半,他怕回到军中被重罚,于是网罗几个铁杆兄弟,拖枪回到油山。其时,因二哥是我党交通员,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被国民党军抓获,在乌迳被杀害。家仇国恨,使耍惯了枪杆子的杨奉璋揭竿而起,他和小弟杨子江一道拉起了一支扛枪背刀的队伍,成了油山一带的“草莽英雄”。
这时,我粤北潜伏部队为了保留实力,停止了一切活动,更没有公开身份,杨奉璋队伍在大山里想找到“红军主力”,但苦求无门。
他们成了两党争取的对象
国民党大余县政府对杨奉璋、张老四等草莽队伍十分惊恐,但又无力剿灭,只有采取招抚的办法,对他们实行收编。
于是,他们通过大余县参议长出头,请张老四的父亲来劝说。张老四、杨奉璋等人考虑到当时是停战阶段,又找不到共产党的部队,更碍于老父亲情面,决定接受收编。
他们派人到县城谈判,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了四项条件:一是不编入县保警中队,成立人民自卫大队;二是人枪不得变动;三是驻防游仙一带;四是由当局发给薪饷。由于国民党当局急于收编这支独立武装,便接受了四项条件。
当年6月,这支队伍集中到游仙圩,改编为“大余人民自卫大队”,共有200余人,机枪一挺,步枪、手枪100余支,下辖三个中队,魏崇德的队伍编为一中队,张老四、何英的队伍为二中队,杨奉璋的队伍编为三中队;任命张老四为大队长、何英为大队副、何高为大队副官、魏崇德任第一中队长、何英兼任第二中队长、杨奉璋为第三中队长。
我粤北部队在帽子峰隐藏时,曾派人打探过他们的消息,但未果。后来一位交通员带来了消息,说张老四等人的队伍被国民党收编了。这时,司令员黄业派出了手枪队在雄余公路线上活动,与魏崇德的人相遇,才了解了他们的情况。
五岭临时工委立即对此事进行研究,决定对这支武装采取争取教育工作,为我所用;决定由副司令员刘建华出面分别约请杨奉璋、何东林等人到下塘村谈话。
刘建华在谈话中向他们分析了形势,指明了出路,并强调,不要对国民党有任何幻想,他们最终会想办法将收编队伍消灭的。
杨奉璋态度十分明确,当初拉起队伍是找不到共产党的队伍,实是无奈之举,现在共产党的队伍来到眼前,当然是听共产党的。刘建华说,你们不要急于转到我们这里来,这对谁都不利。你们现在还是按部就班,打着原来的旗号,我们会进一步想办法的。
没多久,刘建华就派来了小队长叶荣辉,以参谋的身份在三中队工作;派出小鬼队的何仔做杨奉璋的通讯员、队员程天福在炊事班工作。这三位同志试图对三中队作一定程度的“改造”。
国民党使出恶毒“三招”
“大余人民自卫大队”的张老四等人开始对国民党还有所警惕,极力阻止国民党的特务进入部队,后来吃了大余县政府的宴请后,就忘乎所以了。他们本身就没有参加革命的思想准备,打着自卫的旗号,就是想捞一把油水。日军占领大余时,张老四、何英二人竟投靠日本人,并随日军撤退到吉安。日本投降后,他们又拉着队伍返回大余,打着“义勇大队”的旗号,扩充自己的地盘,企图独霸大余西部地区。
这时,国民党大余县政府见张老四的队伍没有利用价值了,决定采取一锅端的办法,铲除这支“土匪队伍”:第一招,他们设法分散自卫大队的兵力,以便各个击破。他们以维持浮江地区治安为借口,下令自卫大队派一个中队去浮江驻防。张老四认为这是扩大地盘的好机会,1945年8月初将魏崇德中队移防浮江。第二招,用阴谋手段采取“擒贼先擒王”。8月7日,大余县政府邀请张老四、何英出席大余县参议会议,将二人骗到县城,一进入会场就将张、何二人抓获,随即将张老四手下的24人枪杀于大余县城郊金莲山。第三招,全歼自卫大队。大余县保警队在国民党整编陆军63师152旅154团的配合下,兵分两路,一路突然包围了驻防在浮江的魏崇德中队,缴获全部人枪;另一路于凌晨包围了驻在游仙岗头和黄坑的杨奉璋中队和二中队。幸好通讯员何仔上厕所时发觉被包围,立即报告,杨奉璋和叶荣辉集合第三中队,冲上了山头,突围了出去,只有中队副和几名随军家属被捕。
危难中投靠了共产党
杨奉璋中队浴血突围后转移到大余长炉、长岭山区,他向叶荣辉表示要加入共产党的队伍。第二天,叶荣辉返回总部报告此事,黄业和刘建华商量后决定接受他们的要求。临时工委考虑到刘建华和杨奉璋等人曾接触过,要他出面处理收编事宜。
事不宜迟。第三天早上,刘建华带着警卫员李方和几名手枪队员,由叶荣辉引路,沿着山间小道,来到杨奉璋中队驻地。杨奉璋见刘建华亲自来到自己的队伍中,紧紧地握着刘建华的手,一个劲道:“盼星星盼月亮,终于将你们盼来了!”
刘建华对杨奉璋说,我代表临时工委向你们表示慰问,祝贺你们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但由于我潜伏部队还未能公开活动,你的队伍仍需以原来的面目出现,不能暴露接受我党的收编计划。刘建华接着说,你们不要在这里驻防了,立即将队伍拉到大水山找戴耀,然后转移到油山一带活动。
戴耀在大水山接见了杨奉璋的队伍,并派戴更生到杨奉璋的队伍工作,帮助他们改造和发展。杨奉璋的队伍在油山活动一段时间后,又转移到南雄北山地区活动。
战火中方显英雄本色
1947年4月,粤赣湘边解放总队成立,杨奉璋队被扩编为第六支队第三大队,杨奉璋被任命为大队长,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杨奉璋在革命队伍里,逐渐锻炼成一个德才兼备的指挥员。“总队”成立不久,戴耀率领第六支队周来大队袭击了南雄县水口警备队,俘虏了20多人、缴枪20多支。6月间,杨奉璋、张定的第三大队兵分两路,一路由杨奉璋、李方、刘松率领,奔袭国民党信丰县正坪乡公所和自卫队,深夜从孔江坑出发,凌晨抵达正坪圩,趁正坪乡公所刚打开大门,部队即刻冲了进去,占领了自卫队营房,敌人来不及抵抗就当了俘虏。这一仗,三大队只打了一颗信号弹便解决了战斗,方案之周密、行动之迅猛,显示了杨奉璋较高的军事素养。
杨奉璋率领的三大队,在解放战争中,似一柄锋利的钢刀勇猛地插进敌人的心脏。
新田之战是六支队和主力部队协同作战的成功战例。杨奉璋率队在新田东侧伏击,有效地阻击了从乌迳出来的国民党援兵,使叶昌的一支队、陈子扬的独立大队和戴耀的六支队一举拿下了坚固无比的敌人炮楼,全歼了那里的守敌,使之成为了“总队”的第一个攻坚战。
1948年,国民党军队集中兵力向油山地区进行疯狂的扫荡,我第六支队展开有力的阻击,三大队在杨奉璋、张定的带领下,在乌迳一带展开了反扫荡斗争。一天,驻守在信丰正平的江西保安团和信丰万隆的李雄自卫大队200多人气势汹汹地前来乌迳地区扫荡,杨奉璋、张定率领刘松中队前往阻击,打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第二天,敌人增加了一倍的兵力,杨奉璋带领刘松中队赶到黄坑阻击敌人,双方从上午11时激战到下午5时。杨奉璋的队伍打到弹尽粮绝,但仍坚守在阵地上,使敌人无法上前一步。这时,三大队政委张定带领着叶江海中队迂回到敌人右后侧,突然向敌人发起猛攻,敌军见势不妙,抱头鼠窜地撤回信丰老窝。
1949年2月至5月,杨奉璋所在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二支队第六团第三大队;当年5月至10月,杨奉璋任北江第二支队主力一团第一营副营长。赣南解放后,他率队参加了解放韶关的战斗,整编后,杨奉璋担任公安部队某团参谋长,参加了湘西剿匪战役,随后全队在湖南邵阳转地方工作。1982年,杨奉璋因病在邵阳逝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