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文化特色

家乡区县: 陕西省泾阳县

泾阳县文化乃古京畿文化之大系,其民间艺术受宫廷文化、都市文化影响较深。唐贞观五年(632)前,太宗李世民聘十八学士于瀛洲台赋诗作画。明清时,众多书画名家在境内留下墨迹。

民国时,受新文化运动影响,一批文学青年先后步入中国文坛,在泾阳县叉化艺术史上写下辉煌一页。抗日战争年代,文化活动与安吴青训班的抗日宣传一道融会于中国革命文化的大潮,话剧、歌剧、黑白无声电影等新型文艺形式相继传入。

建国后,文化事业普及较快,品类日益增多,质量不断提高。1950年,县文化馆成立。1952年,县民声剧团组建。1956年,县广播站建立,《泾阳报》创刊,电影放映队组建。以歌谣和快板为主的文艺创作、以版画为主的美术创作引起县内外关注。1966年后,文化事业为“文化大革命”服务,形式单一,内容空泛,成就寥寥。1978—1989年,泾阳县文化事业呈现多形式、全方位发展新格局,文学、戏剧、书画创作空前活跃,一大批业余作者脱颖而出,成就斐然;戏剧演出、电影电视放映、音乐舞蹈活动广泛开展;企业文化、城乡文艺活动形式多样,内交丰富,深受人民群众喜爱。[20]

2010年,先后组织举办“泾阳县2010年春节文艺晚会”等6场大型文艺晚会。在“陕西省海峡两岸少儿书法绘画作文大赛”中,少儿作品获一等奖1个,三等奖1个,优秀奖12个。开展声乐、器乐、舞蹈、书画等项目的艺术培训,参培人员达2000余次。举办各类书画、摄影展览5期。向各镇、村送图书9万余册,送戏7场,送电影2868场,极大地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拍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片4部,《泾河号子》、《泾河竹马》等2个项目成功申报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9]

2012年,完成县广播电视塔、图书馆扩建工程,新建10个镇电子阅览室和8个镇文化综合服务站,并配发相应文化器材。对基层单位、镇文化站及村级文化活动室人员进行书画、摄影、舞蹈等专业培训,培训人数4000余人,先后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各类艺术作品60余件。[11]

宋康(2015-05-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