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楚墓“意外”发掘

家乡区县: 淅川县

《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第4期

岁末年初,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程传来喜讯:在南水北调中线源头丹江口库区的徐家岭墓地,新发现一座战国早期楚墓,考古人员从10多米深的墓穴里清理出大批精美文物,其中包括标志墓主人身份和地位的青铜鼎在内的礼器20余件,一件小口鼎上还铸有40余字的清晰铭文,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考古专家经实地考察后称,根据“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的礼仪、随葬的青铜礼器组合和数量以及有人殉葬等特征,认为该墓的主人身份应为楚国大夫级贵族,生前过着“钟鸣鼎食”的生活。它的发现是迄今为止南水北调工程文物抢救保护工作中发现的最为重要的一座墓葬。

同时,再度引发重点工程的文物抢救性发掘话题。

盗洞带来的意外收获

随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的全面启动,河南省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进驻丹江口库区,在东沟长岭墓地进行考古发掘。与这一墓地相隔两条岭,就是著名的徐家岭墓地。1990年徐家岭曾发掘过10座战国楚墓,出土多件带铭文的青铜重器,被评为当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虽然再度对徐家岭的发掘计划未能列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但对它的牵挂始终萦绕在考古人的心头。2006年10月27日,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钻探部主任乔保同又去徐家岭巡视时,突然发现两个探孔。

乔保同心头一惊,水库建成后这里几乎成了孤岛,按规划,这一带不可能有其他文物部门进入,怎么会有探孔?联想到多年来库水消落时经常有盗墓贼光顾的情况,他当即做出判断,有人盗墓!

两个无来由探孔引起高度重视,文物部门和公安部门联手对徐家岭墓地进行保护。

次日,淅川县苍房镇派出所干警与考古人员结合,分成陆地和水上两个小组昼夜蹲守,并租来了快艇在水上巡逻。当夜两点半,一辆面包车驶来,黑暗中,几个人影刚刚闪出,就被蹲守的干警抓获,并缴获了探铲等作案工具。

随后,考古人员搭起帐篷,对墓地进行24小时看护。他们发现,盗洞正好位于1990年、1991年发掘的9号墓和10号墓之间。专家们分析,很可能是此前发掘这两座墓葬的时候,将挖出的土全部堆到了这里,从而掩盖了一座古墓葬。

6天后,考古人员开始对墓葬进行发掘。一座“甲”字形墓轮廓渐渐显露出来:墓葬由墓道和墓室两部分组成,墓道位于墓室东部偏中,为阶梯状,有多级台阶。

2006年12月24日,一尊青铜鼎破土而出,这让所有考古人为之一震,发现的惊喜让他们忘记了这里的艰苦:没有电、没有住处,吃菜要坐船到几十里外的小镇上买,夜晚水库的严寒几乎把人“冻透”。

在高涨情绪的激励下,考古工作进展很快,一个月后,墓葬基本清理完毕。墓葬中随葬器物很多,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椁室西南角的50多件青铜器。专家们数了数,有礼器、乐器、车马器、兵器等,仅礼器就有20多件,有鼎、敦、壶、鬲、浴缶、盘等,其中一件小口鼎肩部竟然刻有两周清晰的铭文。

放置在椁室南边的是乐器,有钮钟一组10件,石磬一组13件;车马器放置得比较分散,主要在椁室的西南角,有车軎、车辖、马衔、盖弓帽、合页等30余件;戈、矛等兵器放置于边椁周围;玉器多放置在主棺内,有玉璧、玉环、玉珩、玉牌等21件,石贝百余枚。此外,墓葬还出土了长方形图案的铅饰件及陶器、骨器、镇墓兽等。

丹江口库区的楚文化发掘

徐家岭再次发现楚国贵族墓,让古稀之年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曹桂岑感到十分意外,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他就在丹江口水库周围进行考古工作,亲手发掘了闻名中外的淅川下寺、和尚岭、徐家岭等楚国贵族墓葬群。

“当年发掘徐家岭的时候经费十分紧张,我只带了单位给的1万块钱,后来向淅川县借了5万块。发掘后我们还在墓地内普遍钻探了一遍,没有想到漏了个墓。”他说,“这个墓的主人应该与过去发掘的9号墓、10号墓为同一个家族的,它的发现对深入研究楚国历史发展、楚都变迁、楚国与周围诸侯国关系以及我国文字、书法艺术演变过程和古代器乐的发展变化等相关学术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曹桂岑相信,随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丹江口库区内不断会有惊人发现,因为这里有着极为丰富的楚文化遗存,是研究早期楚文化的起源、楚都丹阳的地望、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等一系列前沿课题的极为重要的材料,如龙城古代城址等,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为了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行中更好地保护文物,早在1994年,文物部门就开始对丹江口水库172米高程以下的库区、消落区进行专项调查,初步发现丹江口水库172米以下范围内共有文物点287处,其中古生物与古人类地点60处,地下文物189处,地面文物38处。

事实上,直至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丹江口水库之前,人们对这里的文化知之甚少。没想到水库蓄水后,随着库水的消落,许多古墓被冲出。1978年,河南文物部门开始对下寺岭楚国贵族墓葬群进行发掘,出土王子午升鼎、王孙诰甬钟、铜禁和玉器等文物4000多件,工艺精致、花纹繁缛,其中有铭文的青铜器达67件,铜禁、甬钟、石排箫等稀世珍宝现已闻名中外。下寺岭楚墓的发掘,是楚文化考古上的重大发现,一时轰动了全国,使人们重新审视楚文化,开始把寻找早期楚文明的目光投向了这里。

1989年以后,丹江口库区水位下降,盗墓风日盛。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和尚岭、徐家岭楚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均发现高等级楚国贵族墓葬,出土楚国的“箴尹克黄鼎”等大批文物。据统计,丹江口水库1974年蓄水后,淅川淹没区共发掘古墓78座,据专家估计,发掘出来的古墓只是九牛一毛,仅九女冢一带就有楚墓上千座。

一座座贵族墓地的发掘,一件件惊世文物的出土,丹江口水库区域已成为研究楚文化绕不开的话题。此后,考古工作者又在这里找到了楚国始都丹阳城的线索——龙城古代城址,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丹江口水库很可能就是司马迁所说的楚国最初的封地丹阳,而当地老百姓世代传称的龙城,极可能就是楚国始都。

20世纪80年代以来,楚文化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但早期楚文化的探索仍然滞后,学者们对今沮漳河流域和三峡库区今秭归一带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基本上从考古学的角度否定了丹阳“枝江”说和“秭归”说,并认识到楚人的发展是一个由北往南的开发过程,其政治中心,西周时期应在“丹淅之会”,春秋时则到了襄宜平原,到江陵则是战国时期的事情了。所谓“丹淅之会”即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丹江口库区范围之内。

曹桂岑说,由于大坝建设的需要,明年丹江口库水将消落到历史最低点130米,届时龙城、范氏九冢、下寺塔林等一批重要文物遗址都会暴露出来,这将为早期楚文化研究提供千载难逢的时机。

把有限的钱花到“刀刃”上

“徐家岭楚墓不在南水北调文物保护的发掘计划,如果不是当机立断采取保护措施,而是按正常程序请示一圈,这个古墓恐怕会被盗空了,”河南省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主任张志清说。

据介绍,2004年河南省文物部门在编制南水北调文物保护专题计划报告时,曾将徐家岭墓地列入,计划发掘面积3200平方米,但有关部门在汇总时删去。

纵观2006年河南省的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像徐家岭楚墓一样没有列入发掘计划但取得重大发现的情况还有不少,有的是文物部门上报了项目没有被批准的,如徐家岭墓地和新乡市的山彪镇古墓群,有的是通过进一步调查新发现的,如温县徐堡新发现的一座目前黄河流域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龙山文化古城址。

另外的现实问题还有,有的遗址计划发掘面积小、墓葬挖不完,而有的遗址计划发掘面积大,经费用不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越中华民族的腹心地区,这些区域自古就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历史文化遗存极为丰富。而目前确定的干渠涉及文物点抢救发掘面积仅为干渠压占文物点面积的6%,不可预见的大量地下文物只有在开掘时才能知晓。

历史的经验教训应该汲取。1967年11月蓄水的丹江口水库,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开工的,大坝建成后,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古代文化遗址被淹没于水库之中成为永远的遗憾,武当山响水河至草店沿线35公里的地段内,就有173座古建筑全部被淹,其中包括著名的迎恩殿、净乐宫、周府庵等。

张志清说,地下文物未知的因素很多,南水北调文物保护总体方案中应该预留一部分机动经费,用来保护未知的地下文物。此外,还应该给文物管理部门一个权限,使他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发掘计划,将有限的钱花到最需要的地方。

末栀(2015-05-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