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城县位于河南省东部,黄河故道南岸,豫、鲁、皖三省交界处。总面积15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8万亩,总人口108万。区位优越,西距商丘市20公里,距省会郑州230公里,东距苏北重镇徐州120公里,北距北京700公里,东南距南京400公里,距上海700公里,南达深圳1400公里。是内陆走向沿海,沿海伸进内陆的桥头堡。本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C,年降水量为726.5毫米,无霜期271天。区内已形成以肠衣、
虞城,为虞舜子商均封地,迄今已有4000余年历史。公元前21世纪,夏禹封舜子商均于此,称有虞氏,后称虞国;周时,虞属东周,后属魏地;秦设虞县,属砀郡;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改砀郡为梁国,虞县属梁国。王莽新朝时期称陈定亭。
三国、晋时属魏地梁国。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虞城县。唐分全国为15道,虞城初属河南道宋州睢阳郡。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升虞城县为东虞州。五代后梁时属辉州。后唐、晋、汉、周时属归德军,宋时属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改称南京,虞城属南京。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年)没于黄水,县废。元宪宗二年(1252年)复立为县,隶中书省,属东平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属开封府归德州。清代,虞城属河南归德府。
1914年6月虞城属开封道,1937-1945年日本侵华期间,属日伪河南省豫东道,1946年日本投降后属河南省第二行政区。1949年,虞城属河南省商丘专区。1958年商丘、开封二专区合并,属开封专区。1961年复置商丘专区(1969年改称商丘地区),1997设商丘市,虞城属商丘市至今。
虞城为古虞国地,因虞国为名。夏禹封商于场于此,号"有虞",后称虞国。秦置虞县。北魏改置萧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复置虞城县。1954年谷熟县并入(1951年7月设立县级谷熟办事处,1952年8月改为谷熟县)。
1996年,虞城县面积1558平方千米,人口101.9万人。辖8个镇、23个乡:城关镇、贾寨镇、界沟镇、张集镇、谷熟镇、利民镇、大杨集镇、杜集镇、镇里堌乡、八里堂乡、三庄乡、大侯乡、小侯乡、古王集乡、田庙乡、李老家乡、芒种桥乡、乔集乡、刘集乡、刘店乡、利民乡、沙集乡、店集乡、郑集乡、城郊乡、闻集乡、站集乡、营盘乡、营廓乡、黄冢乡、稍岗乡。县政府驻城关镇。2005年,虞城县乡镇区划调整:撤销营盘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大侯乡管辖,大侯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三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稍岗乡管辖,稍岗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八里堂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贾寨镇管辖,贾寨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小侯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刘店乡管辖,刘店乡政府驻地不变。调整后,虞城县辖9个镇、17个乡:城关镇、张集镇、界沟镇、贾寨镇、谷熟镇、利民镇、大杨集镇、杜集镇、营廓镇;沙集乡、店集乡、田庙乡、郑集乡、刘集乡、站集乡、古王集乡、李老家乡、镇里堌乡、稍岗乡、城郊乡、闻集乡、乔集乡、黄冢乡、芒种桥乡、刘店乡、大侯乡。2010年,站集乡撤乡设镇。调整后,全县辖10个镇、16个乡:城关镇、界沟镇、营郭镇、杜集镇、谷熟镇、大杨集镇、贾寨镇、利民镇、张集镇、站集镇、黄冢乡、沙集乡、店集乡、闻集乡、芒种桥乡、刘店乡、大候乡、城郊乡、郑集乡、李老家乡、稍岗乡、镇里固乡、古王集乡、刘集乡、乔集乡、田庙乡。截至2013年底,虞城县辖虞城县产业集聚区及19个镇、4个乡。
灿烂的文化为虞城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诸多历史名人如司马相如、高适、李白、苏轼等都曾来虞城游览,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在这里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著名的有杜康造酒发祥地、魏征墓、仓颉墓、伊尹墓等,现已成为十分壮观的旅游景点,距京九铁路木兰站仅2公里的木兰祠更是名扬海内外。2000年5月,国家邮政总局在商丘隆重举办了《木兰从军》系列邮票首发式,商丘市举办了两届木兰文化节,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成为全国闻名的旅游景点。现存黄河故道长堤在境内绵延近百里,春天鸟语花香,秋季硕果累累,地上果木葱郁,水中莲鱼肥硕,更有田庙万亩梨花开似雪,张集万亩果园红似火,与县内的观赏农业联为一体,构筑而成生态旅游的新格局。
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在这里留下众多文物古迹,著名的有杜康造酒发祥地、魏征墓、仓颉墓、伊尹墓等,现已成为十分出名的旅游景点,距京九铁路木兰车站仅2公里的木兰祠更是名扬海内外。现存黄河故道长堤在境内绵延近百里。春天鸟语花香,秋季硕果累累,地上果木葱郁,水中莲鱼肥硕,更有田庙万亩梨花开似雪,张集万里果园红似火,与县内的观赏农业连为一体,构筑而成生态旅游的新格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