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历史

家乡区县: 周口市淮阳县

淮阳县地处河南省东南部、周口市8县1市1区腹心,西临川汇区、西华县,北倚太康县、鹿邑县,东接郸城县、沈丘县,南邻项城市、商水县。地理位置为北纬33°20'至34°00,东径114°38'至115°04',南北长56公里,东西宽40.6公里。境域系黄河冲积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暖温带季风半湿润气候。
淮阳地区总面积140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4.8万亩。辖镇6个,乡12个,农场2个,辖497个行政村,2273个自然村。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总人口135万人(2012年),其中农业人口104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43人。其中有回族、满族、壮族等民族21个。
淮阳古称宛丘、陈、陈州,历史上曾三次建国、五次建都,历史长达6500年,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区内主要有纺织、食品、机械制造等行业。主要土特产有黄花菜、槐山羊、陈州驴等。旅游景点有平粮台古城遗址、陈胡公墓、思陵冢等。

 

民国以前
据传原始社会时期,淮阳为太昊伏羲氏和神农氏之都。[2]
夏属豫州境。禹受命将尧姓封于陈。
殷封虞遂于陈。
西周初,武王封妨满为陈侯,陈为周十二大诸侯国之一。
春秋末,楚灭陈。战国末楚顷襄王迁都于陈,陈为楚都。
秦置陈县,初属豫州颍川郡,后属陈郡。二世元年(前209年)陈涉率农民起义军都于陈,号"张楚"。[2]
西汉,高祖七年(前200年)置淮阳郡。高祖十一年(前196年)置淮阳国,陈县属之,隶兖州。
新莽时,改淮阳国为新平,改陈县为辰陵,属兖州。
东汉明帝改新平为陈国,章帝改为郡,陈县属之,隶豫州刺史。
三国时为魏地,陈县属陈郡。明帝封植为陈王,遂改郡称国,后复作郡,隶豫州。
晋武帝合陈郡于梁国,封司马彤为梁王,陈县属之,隶豫州。南朝宋移陈郡治项城,以陈令属南梁太守,隶南豫州。
南朝齐置南陈县,属陈郡,隶豫州。[3]
北魏合陈县入项县(在今槐店),属陈郡,隶北扬州。
北齐移项县于故陈城,属信州,隶北扬州。
北周改信州为陈州(陈州名自此始),项县属之,隶北扬州。
隋析项县置宛丘县,并置临蔡县,属陈州淮阳郡,隶豫州。
唐宛丘县析置新平县,属陈州淮阳郡,隶河南道。
五代宛丘县属陈州。
梁隶忠武军节度使。
晋、周隶镇安军节度使。
宋宛丘县属陈州淮阳郡,后升淮宁府,隶京西北路。
金宛丘县属陈州,隶南京路。
元宛丘县属陈州,隶陈梁路。
明废宛丘县入陈州,属开封中书省。
清初仍明制,隶河南布政使司。顺治十六年(1659年),裁道、卫归陈州。雍正二年(1724年),改陈州为

淮阳人民公园[4]
直隶州,县为附郭,仍统4县。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陈州府淮宁县附郭。[4]
民国期间
民国2年(1913年),裁府复县,改淮宁县为淮阳县,隶河南省。民国21年(1932年),设河南省第七区督察专员公署,治淮阳,县属之。民国27年(1938年),县城沦于日本侵略军,日伪设淮阳县政府,属豫东道,隶河南省。同时,民国县政府南迁水寨镇。民国34年(1945年)光复后,民国县政府,治城关,属第七区督察专员公署、隶河南省。民国32年(1943年),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建立淮太西县,设抗日民主政府,治东夏亭(今西华县境内),属中共水东特委,隶中共河南省委。民国35年(1946年),建立淮阳县人民政府,治戴集(今葛店乡境内),属淮阳专区。民国38年(1949年)3月,中共先后建立的周口县、界首县、夏亭县、淮阳市同时撤销[4] 。
建国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淮阳县属淮阳专区,隶河南省。淮阳专员公署,治淮阳。1953年,淮阳专区撤销,县改属商丘专区,水寨镇划给项城。1959年,商丘专区撤销,县改属开封专区。1962年,恢复商丘专区,县再改属之。1965年,置周口地区,淮阳县从属至今

冰雪融化(2015-05-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