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历史

家乡区县: 陕西省黄陵县

      黄陵县历史上称中部县,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和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发祥地的一部分和安葬之地;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历史文化纪念地和亿万海内外炎黄子孙谒陵拜祖的人文圣地。早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轩辕黄帝就率领先民们在黄陵境内的沮河流域,开疆拓土,繁衍生息,与大自然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创造了原始氏族公社文化,开始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和家禽家畜饲养业,使先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穿井而饮、耕田而食、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始共产生活;并大量使用磨制石器;打猎有弓箭、石球、石矛、石戈;捕鱼有骨刺、鱼标、鱼叉、鱼钩、鱼鳔等;加工有斧、锛、凿、铲、舂、石楔;耕地有石犁、耕田器;纺织有纺轮、骨梭;同时还掌握了制陶、编织、挖洞穴、造房屋等各种技术,发明了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用具,社会生产中的诸多器械,政治领域中的若干经典制度、风俗习惯中的婚、丧、嫁、娶等,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黄帝也因之成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与此同时,轩辕黄帝还带领先民们在桥山之腰、沮水河畔奠基创业,使先民有道、长幼有序、男耕女织、安居乐业,黄陵也因而成为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纪念地而受到世代炎黄子孙和华夏后裔的崇敬,千百年来形成了黄陵独一无二的人文优势和风景名胜。
黄陵,上古称桥国,黄帝画野时,按天文画为魁方(魁方:又名“璇玑”。北斗星中前四颗星,即天柱、天璇、天机、天权的总称。古称羹斗为魁,因四星排列成方形如“斗”,故名,或称斗魁。);大禹分九州后属雍州(雍州:古九州之一,辖区有黄河一带的陕西、山西)之域;夏、商、周和春秋时期为白翟(白翟:一作白狄,古族名,春秋狄的一部分,因穿白色衣服而得名,原在陕西延安,山西介休境,后迁于河北省境内)部落占领;战国初期隶魏国,后期属秦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后,始置阳周县,属上郡(上郡:郡名,战国时魏文候置,秦代治所在肤施〈今榆林东南〉)所辖;西汉时改为翟道县,并设立渠搜中部都尉(中部都尉:统管左冯立羽 以北地区)属左冯翊(左冯立羽 :官名,政区名,汉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左内史置,职掌相当于郡太守,辖区相当于一郡,因地属畿辅,故不称郡,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含西安市西北〉);王莽新朝更名涣县又称上陵畤, 东汉光武帝建武(25-55年)年间撤销,辖地归左冯翊祋衤羽 县(今铜川耀县);三国鼎立时,属匈奴所占,此地无县治;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苻坚统一冯北方后,在黄陵县城西北四十里置长城县,属上郡管辖;建元十九年(383年)苻坚在淝水之战大败后,羌族部落首领姚苌于建元二十年(384年)擒杀了苻坚,建立后秦,其子姚兴继位后,在今黄陵县城南15里故城置中部县,并在中部县城设立中部郡,治领中部、长城二县,同时在中部县城东七里置城杏镇,北魏太武帝正平元年(451年)于杏城镇设立北雍州,领金明(金明:郡名,治所在安塞县东北)、北地(北地:郡名,治所在耀县)等四郡,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改设东秦州,领中部、宜君(宜君:县名,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置县,即今宜君县)、石保(石保:县名,在今陕西宜君县东部)翟道、长城五县和中部郡;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年)改东秦州为北华州,领中部、敷城(敷城:郡名,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设立,治所在洛川)、义川(义川:郡名,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设立,治所在永宁〈今宜川县南〉)、乐川(乐川:郡名,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治所在永宁〈今宜川县南〉)四郡九县;西魏大统九年(543年)将中部县治自故城迁至杏城,郡制未变,废帝三年(554年)在杏城中部县设立敷州,领中部、敷城二郡和中部、翟道、三川(三川:县名,即今富县三川驿)、石保、洛川(洛川:县名,北魏置县,即今洛川县)、敷城、定阳(定阳:县名,在今宜川县西)七县;北周天和(556-571年)年中撤消翟道县,辖地并入中部县,治所杏城。
隋代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因避文帝之父扬忠的名讳,改中部为内部县,县治仍在杏城,开皇三年(583年)撤消中部郡,内部县改属敷州,大业三年(607年)将在杏城的敷州迁到五交城(今洛川县东南八十里),内部县治自杏城移至上城(桥山镇上城);唐武德二年(619年)七月,唐高祖李渊分鄜州的内部、鄜城(鄜城:县名,在今洛川县南)等县设立坊州,并恢复中部县名,同时,在中部县设立鄜坊节度使,统管鄜州、坊州和杏城、仁里、思成、永年、安台五城与中部、升平、宜君、鄜城四县。升平县,武则天天宝十二年(753年)十二月分宜君县在中部县西南设立。
五代十国时,仍为坊州,治所在中部县城,宋、金、辽时,坊州制及治所未变,宋祖宗熙宁元年(1068年)降升平县为镇,辖地并入宜君县,元世祖至元六年(1268年)废坊州制为中部县制,属鄜州所辖。
明代仍称中部县,属延安府鄜州辖,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年),将中部县署自下城移建于下城今址;思宗崇祯四年(1631年)改移上城;后因上城地高多风,又改移下城;清代仍称中部县, 属鄜州辖;民国初年属陕西榆林道辖,废道后改属陕西省长公署辖,直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七月,因轩辕黄帝陵寝所在,呈请国民党政务院批准,将中部县改为黄陵至今。
黄陵,作为龙的故乡和华夏文明发祥地的一部分及人文圣地,这里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还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1988年全县文物普查表明:黄陵县境内发现有新石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48处,既有仰韵文化,又有龙山文化,均为居住遗址;县城北的桥山及其周围,黄帝时代的彩陶随手可拾,挽腰即取,仰韵文化和龙山文化十分丰富;商周秦汉时期的居住遗址43处,还有各类文物点276处,其中古遗址142处,石窟寺10处,古建筑3处,石刻88处,近代遗址8处,代表建筑1处,其它9处,古城址6处;此外还有汉代的“玉避邪”、陶壶;宋代瓷祖、彩绘罗汉和青铜锛、铜镜、铁牛、铁铧等自新石器以来价值极高的文物1100件。所有这些对研究我国上古时期的文化源、生活起居、建筑工艺以及各个朝代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均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和人文观赏价值。
黄陵历史上的六城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始置上郡阳周县以来,距今已有2200余年,在此期间,这里曾是县、郡、州治的所在地,县治先后三置二移二改、郡治一置一改、州治二置四改,同时在县城内设置了两个县,从而形成了黄陵县历史上的六个城池。这些城池至今仍有遗迹所存。
杜甫题诗《翟道城》
翟道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把全国各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大权紧紧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于今县城西北四十里(黄陵县仓村乡仓村村)始置阳周县,属上郡管辖。西汉时因春秋时期这里居住着白翟族部落,且境内有秦直道,故改名为翟道县,隶左冯翊所管;清嘉庆十二年《中部县志》载:“秦置上郡阳周,即翟道县。”北宋《太平寰宇记》曰:“翟道故城,在中部县西北四十里,周二里有余址。”王莽新朝时将翟道县更名涣县,东汉光武帝建武年(25-55年)间撤消,辖地并入祋 衤羽(今陕西铜川耀县);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486年)复设翟道县,北周天和年(566-571)间撤消县制,辖地归中部县,治所杏城。从秦始置阳周县至北周天和年间,此城两度设置、两次撤消,共历三百余年。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长安失守后,为躲避叛军杀戮,于天宝十五年(756年)五月,携妻儿老小,逃往鄜州三川县(含富县三川驿)避难,途经翟道故城时,看到久已废弃的古城,联想到国家内乱和自己的命运,倍感凄凄,忧心忡忡,随即写了《翟道城》一诗:
三川不可到,归路晚山稠。
落雁浮寒水,饥鸟集戍楼。
市朝今日异,丧乱几时休。
远愧梁山总,还家尚黑头。
该城遗址现存两段,长约5-10米,从遗址看,此城为方城,城墙夯筑而成,夯土层6-16厘米不等,为黄陵县最早的旧城遗迹。
苻坚设置长城县
长城县:又名贰县,位于黄陵县城西北30里的隆坊镇,为十六国时期前秦皇苻坚所建。《元和郡县志》载:“长城县本汉翟道县地,苻坚于长城原置长城县。”《地形志》载:“中部郡领长城县,又名贰县。”《陕西通志》载:“贰县今在中部西北。”东晋兴宁三年(365年)苻坚征服了匈奴右贤王曹毂,分贰县以西,以其子玺辂川侯;贰县以东,以其子寅为力川侯。据清嘉庆十二年《中部县志》记载:东晋太元八年(383年)苻坚在淝水之战大败后,曾在这里驻守;义熙五年 (409年),后秦皇帝姚兴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和扩大自己的疆域面积,与统管此地的夏国皇帝赫连勃勃在此大战,结果大败而归;从苻坚于公元357年置县以来,至唐代逐渐演变成了鄜坊节度使的养马之地。
据刘儒的《龙坊市会记》载曰:“唐马厩之所也,广原其胜。人物曼丽,北蟾鄜延(富县、延安)、南通祋衤羽(耀县),东接洛川,西控朔方(内蒙古河套地区西北部及后套地区),盖上郡第一镇云”,民国时期,北门额曰:“鄂公遗迹”,东门额曰:“汾阳旧治”,南门额曰:“平原广泽”。唯西城圯。民国二十四年、三十三年分别进行了重修。此城南北长700米,东西宽370米,周长2140米,面积26公顷,东、南、北三座城门已被拆除,唯有西门尚存,且有西城墙约500米,东城墙约200米,上宽3米,底宽4.5米,保存基本完好,是黄陵县境内现存价值较高的,较为完善的故城墙。
姚兴设县置中部
中部城:十六国时期后秦皇帝姚兴分泥阳县(今铜川耀县南),在今黄陵县城西南15里置中部县(今侯庄乡故城村),因为汉代的渠搜中部都尉曾设立在此地,故名中部县。《太平寰宇记》载:“姚兴於今理(治)南置中部县”,并在中部县城内兼设中部郡,治领中部、长城、翟道、石保四县,后废郡;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复设郡制,治所中部县。西魏文帝大统九年(543年)将中部县治自故城移至杏城,郡治未变;北周建德元年(572年)改中部郡为内部郡,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郡治,故城逐废。该城自姚兴设置至隋开皇三年郡废,共历180余年。
此城现存东北角约30米,版筑而成,夯土层十分明显。
韩胡抗狄搭杏城

杏城地势平缓,东西长750米,南北宽380米,东西为沟壑、南靠山坡,北领南城村与桥山遥遥相望;现存城墙断断续续。总长约200米,夯土层厚约8—14厘米不等。东西两个城角楼残土墩高约7米,宽2.5米;遗址内有大量泥质灰、红陶片、建筑用石、残砖、瓦砾、简瓦、罐等,文化层次十分明显且有灰坑。


刘美玲(2015-05-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