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由日本自民党总务会长二阶俊博率领的3000多人超大型代表团启程访华。他们是来自政治、经济、旅游、文艺等各界的日本友好人士。代表团最重要的日程,是23日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中日友好交流大会,这是近年来中日两国民间交往的一次盛事。会上,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谈及中日交往,习近平提到,唐朝大诗人李白、王维曾有个日本朋友,17世纪中国名僧隐元大师东渡日本,等等。他也谈到,“中国人民以德报怨,帮助百万日侨重返家园,把数千名日本战争遗孤抚养成人”。一位与会者说,“很多日本人那天哭了!”。中日关系重要、敏感、复杂,历史上有恩也有怨,尽管当前还有很多消极因素存在,但中日友好是大势所趋。
中日两国是世界大国,也是亚洲最重要的经济体。从地缘优势看,中日两国具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密切的经济关系,这种紧密的经济联系大大促进了中日两国经济的发展。翻开历史,中日之间的交往由来已久,早在汉武帝时,日本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进行交流与合作,使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到了日本。而到了唐朝,两国更是全方位的交往,彼此互谴使节,日本仿照唐朝修订制度,学习中国的建筑,开始教授儒学,贸易往来更是频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时期,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高僧鉴真为两国文化的交流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两人也因此成为中日友好的历史见证人,写进了历史书,为后人称颂,可以说从唐朝开始,中日两国的交流与合作从此驶上了历史的快车道。
当然,在历史的进程中,中日关系也出现了冲突与矛盾,尤其到了近现代。1874年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侵占了中国的辽东半岛和台湾,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局部侵华,而到了1937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全面疯狂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同时可以看到,二战日本本身也付出了沉重的历史代价,可以说,得不偿失。
中日关系直至1972年田中角荣首相访华,开始正常化,于是两国关系重新调整和定位,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中日逐渐走进了"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新时代,在此期间,中日两国交往频繁,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迅猛发展,使中国和日本都成为世界瞩目的亚洲强国。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日两国关系只要和平发展,友好相处,两国都会出现繁荣的景象,一旦中日交恶或交战,就会出现两败俱伤的局面,同时可以看到,两国关系的好坏也直接威胁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因为两国都是举足轻重的大国,真像政治学所形容大国交恶对世界破坏的那样,"大象若调情,草原必遭殃"。
当前,中日关系有趋暖的迹象,这是好事。中国有句古话: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中日两国既相邻又对门,这种近距离的邻里之间更应当团结友爱,与邻为善,互相关心,和睦相处。尽管有历史遗留问题,但凡事以国家利益为重,相信两国通过平等对话与相互合作一定会走出困境,发展好两国的关系,造福于两国人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