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保康“厌匠”

家乡区县: 湖北省保康县

     “厌匠”的叫法,在保康黄界垭一带,传了不知多少年。这次回去,路见一户人家盖厕所,七八个打土墙的老汉正忙得热火朝天。听主人家招呼,才知他们是“厌匠”。 

     山里的手艺人皆被赞作“能工巧匠”:弹被套的套匠,打刀斧的铁匠、做家具的木匠、砌石坎的砌匠、烧石灰的窑匠、吹喇叭的云台师……很轻易便可辨认出来,而“厌匠”却是山外人鲜为人知的。

      一再追问,主人道出“厌匠”的由来:因山里交通不便,盖房屋皆靠打土墙。每逢起新居,老少皆兵,打土墙成为了山里人共有的手艺。

      四邻八乡来劳作的人互相调侃为乐,有曲唱曲、有歌哼歌,多为尽兴之作,兴之所至,打墙也成了一种情感的宣泄。“嗨哟、嗨哟”打土墙时,互相用厌恶的语言彼此挑逗,引以为乐,久而久之便有“厌匠”一说。

      庄户人家能在大山中盖起一幢房屋,是一辈人一生的追求。“厌匠到,心事了”,一生的希望无非如此简单,新的生活就在铿锵有力的打墙吆喝声里开始,“厌匠”反倒有种童言无忌的自由。“厌匠”远非打土墙来得简单,倒似一个山里汉子综合素质的体现。“厌匠”们手拄打棍,立于墙头,在泥巴间“奏”着高低相和的乐曲,用原始、酣畅的嗓门儿一唱一和。既要有作曲家的遐想,又要有歌唱家的豪情,更要有山里人的耐力。

     打墙虽然算不上高科技,但“厌匠”名分的来历并非一朝一夕。“厌匠”凭一副花梨木夹板,在两只脚板宽的墙头自如地作业,靠的是对节律的把持。

      一幢房子在“厌匠”手里有板有眼地平地而起,半个月就建了起来。

     “厌匠”的劳作虽然枯燥乏味,但他们苦中作乐,变出“戏法”,在挥汗如雨中创作一曲“打墙歌”。哪怕是一二个“厌匠”单独作业,他们也不忘“嗨……呀……嗨……呀”,让劳作成为一种快乐。

      久而久之,打土墙的节拍,被“厌匠们”总结出“打三破四”、“炸边抽心”的门道儿,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一脉相承。

      现在,越来越多的砖瓦房、水泥房、预制板房取代了土房子,“厌匠”们可展示的“舞台”越来越狭窄。

春樱(2015-05-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