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
永城市位于河南省东部,处于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四省的交会处,被称为河南省的东大门,素有“豫东门户”之称。作为河南省东引西进战略的桥头堡、河南省重点建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徐州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永城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依靠丰富的农业和矿产资源,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逐步形成了“一黑一白”的特色区域经济,并明确了“黑色经济强财政,白色经济富百姓,黑白经济兴永城”的发展思路。其中的“黑色经济”指的就是煤炭产业。永城地下矿藏丰富,优质煤储存面积达621平方公里,精查储量达31亿吨,年开采能力已达1 200万吨,是全国五大工业用煤基地之一,同时也是全国六大无烟煤基地之一。“白色经济”指的就是面粉加工产业。永城通过推进“黑白经济”的发展,经过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已实现了由农业小县、财政穷县到农业大市、工业强市的转变。永城正逐步发展成以能源、冶金、化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现代化新型工矿城市,成为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辐射力的中心城市。
经济的增长显示出永城的雄厚实力,在此基础上政府就会开始发展第三产业,而这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便是--旅游业。旅游业不仅体现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更代表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和历史。从永城的发展过程便可窥视其悠久的历史。
永城市周属宋国。春秋称芒邑。秦置芒县、酇县。东汉芒县改临睢县,晋时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酇县,大业六年(610年)析彭城、睢阳二郡之属地始建永城县。金兴定五年(1221年)升为永州。元至元二年(1265年)复降为县。1945年2月更名为雪枫县。1949年3月恢复为永城县,隶属皖北行署宿县专区。1952年改属河南省商丘专区。1996年10月,撤县设市。
永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永城王油坊文化遗址表明永城的文明史距今有4000多年。萧何造律台制定《汉律》,成为统制天下的法典。境内有国家4A级“芒砀山文物旅游区”,陈胜墓、孔子避雨处、刘邦斩蛇处、郭塔、张飞寨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尤其是西汉大型王室陵墓群,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宛如地下宫殿,是目前世界上同时期最大的石室陵墓。洞内壁画“四神云气图”是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级别最高的壁画。据《永城文史资料》记载,晚清时有一位叫做吕永辉的邑人,他在游遍永城的各处山水景点之后,一时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八首诗,一诗一景,合称《太丘八景》,因永城素有古太丘之称,故太丘八景,即永城八景。此八景题诗分别为《芒山王气》、《浍水春声》、《隋堤烟柳》、《陈庙霜松》、《巴河夜月》、《酂台晓晴》、《石崖滴翠》、《宝塔盘云》 。由此可见永城市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然而由于早期的经济条件差和无人管理,造成大量的文物古迹和文物遗失。近期虽然政府开始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但大多都是为发展经济和旅游业为依托的,造成现在文物越来愈遗失的恶性状态。现在,我简单的介绍一下永城的近期文物保护单位的现状和我的一些关于其保护的一些建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