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一直是中国互联网的强势应用,甚至在16年前QQ诞生之前已是如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社交应用还是大多数刚学会上网的人的启蒙应用──80/90后是从申请QQ号开始学会上网的,而这两年他们的父母从申请微信号开始学会上网。笔者作为一名从事社交产品十多年的老兵谈下这个话题,希望用这篇文章梳理下几代社交平台的历史脉络,并试图发掘下一代社交平台的一丝端倪。
社交平台有很多划分依据,从关系的来源看,可以分为陌生人社交(关系源于线上)和熟人社交(关系源于线下)。还可以分为侧重内容的平台(比如微博)和侧重人和关系的平台(比如陌陌)。今天,我们重点讨论侧重于人和关系的陌生人社交平台。当下主流社交应用微信,更多是基于熟人通讯录建立关系,所以在本文就不再探讨。
做社交创业的项目层出不穷,但能说站在风口上并能称霸一时的并不多。如果以20亿美金以上的产品作为标志,可以把国内已有的陌生人社交分为3代──QQ、QQ空间、陌陌。刚好,上个月出的信诺数据报告中,这3代产品都宝刀未老,都还落在2015年Q1移动应用月度覆盖率Top20以内。
1999年左右,互联网的应用在国内开始跨越鸿沟走向大众市场,使得中国人第一次在一种电子媒体上进行社交活动变得可能,大量的聊天室、即时通讯软件开始蓬勃发展,甚至伴随着这一进程,网恋文化逐渐登场,以《第一次亲密接触》为代表的网络小说更是把这一现象推向了顶峰。而第一代社交王者──QQ就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开始野蛮生长。
2010年左右,用户的在线时间开始大规模向移动互联网迁移,移动互联网全新的LBS特性及设备随身携带导致的高在线时长更是引发了第三代社交平台的大浪潮。陌陌作为这一轮竞赛的胜出者也成功晋级进入了IPO俱乐部。
流量资费的下降
2004年左右,PC互联网时代,正是在这一年,国内的宽带网络(ADSL)开始大规模普及。而正是由于这种带宽增加、流量资费的下降使得当年的各种web2.0应用成为可能──在拨号时代在各地小网吧有过上网经验的人应该能感同身受,那时候在网吧除了听到QQ的“滴滴滴”、“叩叩叩”提示音之外,不要说什么2.0应用,就连打开普通网页都极为费劲。
04年左右,大量的SNS平台开始出现,百花齐放,大都充分利用了宽带普及的红利,在线拍照、个人相册和主页装扮这类以图片为核心的应用开始风靡一时。在国内的陌生人社交领域,51.com(我的老东家)和QQ空间乘势崛起,一时瑜亮。竞争虽是残酷的,但总是造福用户的,当年不知有多少还买不起数码相机的骚年们使用了这两家的在线拍照功能在网络上留下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张自拍照。竞争的最终结果是QQ空间携IM之威而更胜一筹,腾讯继续引领第二代陌生人社交的潮流。
2015年的今天,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再次到了一个网络基础设施升级的风口。而这次的风似乎来得更劲,除了4G网络的大范围铺开,甚至还有总理亲自发出号召要求手机流量资费下降。这意味着什么?是不是一个20亿美金的社交平台的机会窗口已经打开?──我的答案是Yes!
以上分析只是论证了网络基础设施4次大的升级给陌生人社交平台演进在时间序列上的吻合。当然,只有深入到行业的内核逻辑上再进行分析,才能更有效地把握行业演进的规律。任何陌生人社交平台在产品上都可以分为配对和交互两个部分。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四次升级是如何催动四代社交平台在这两条路径上的演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