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来,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加上用工成本的不断提高,一些外资企业开始选择外迁。在此情形下,达州的外出务工人员是否出现大规模回流?务工人员收入是否出现明显下滑?国家统计局达州调查队通过对渠县、达川区以及宣汉、开江等地部分农村家庭调查发现,尽管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原有的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日趋改变,但由于外出务工人员适应能力较强,全市劳务输出和收入均没有产生明显影响。
据记者了解,在外出区域的选择方面,达州市务工人员主要依靠乡邻推荐或朋友介绍,因此,其务工地域往往具有区域性和聚居性特点。如对渠县务工人员打工地域的调查显示,其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两地,其人员结构分别为20%和72%;而达川区务工人员约有三分之一分布于省内,沿海地区则主要分布于浙江、广东两地,其人员结构分别为26%和39%。
“务工人员全部正常返岗,未出现返乡滞留情况。”据对渠县96户农村居民的调查数据显示:在302个劳动力中(其中整劳动力174人、半劳动力128人),长期在外务工人员有129人,占全部劳动力人数的42.7%。同样,对达川区的调查中,在受访的81户、244个劳动力中,外出务工人员为76人,占全部劳动力人数的65.5%。而在春节后,这些务工人员均已全部返回原务工地区,未出现返乡滞留情况。
“据对务工人员及其亲属的了解,由于大多数务工人员已与用工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工作关系,故其节后工作岗位并未出现大的变动。”调查发现,受文化素质的限制,第一代农民工的工作方式以简单体力劳动为主,其就业岗位主要为建筑业。其后,随着沿海地区加工业的发展和从业者素质的提高,制造业逐渐成为外出务工人员选择的主要行业。一些原在家庭作坊式企业中工作的务工人员,其岗位虽因企业倒闭而改变,但这些人员也随即在其他企业找到了相应工作。
从其结构性特点来看,务工人员从事行业渐趋多元化,这也是造成劳务输出保持正常的一个原因。据对渠县外出务工人员所从事行业的调查显示:制造业仍为其第一行业,从业比例为76%。除此之外,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及其他服务业的从业比例也达到了17%。在对达川区的调查中,其外出务工人员从事第二产业比例为55%。而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比例已达到45%,其从业的多元化态势更加明显。
与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相比,其工资收益也较上年有所增长。据对达川区的调查显示,其外出务工人员2015年一季度的人均工资较上年增长了9.6%。“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的加深,以及劳动力知识结构的改变,原有的劳动力供求状况正在发生变化,用工企业不得不通过提高薪酬的方式招聘和留住员工,使得务工人员工资仍保持着稳中有增的态势。”调查分析认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