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尉氏县第三高级中学创建于1903年,座落在中州名镇洧川镇东关。学校占地面积210亩,各类建筑面积27740平方米,现有教职工213人,在校学生54个班级近4800名学生。一个多世纪以来,原尉氏三中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一路拼搏,一路高歌,为国家昌盛、民族复兴造就了数以万计的人才,铸造了中华名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传统。
1903年,在新民主主义开始萌生、新文化思想兴起的社会背景下,以仝建章为首的开明绅士于“洧阳书院”旧址创办了洧川高等学堂,这就是尉氏三中的前身。之后,学校于1916年更名为洧川高等小学堂,1919年更名为洧川县高等小学校,1923年更名为洧川县立完全小学校,1932年更名为洧川县立初级中学,直至新中国成立。1952年冬天,洧川县人民政府在县城东门外划拨土地206亩,筹建新校区(即现址),1953年学校搬迁完毕,更名为洧川县第一初级中学,中共党员魏光轩任校长,学校步入了有序的发展时期。1954年8月,由于行政区划变动,洧川县合并到长葛县,学校更名为长葛县第三初级中学,魏光轩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1957年,学校贯彻党提出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学校的升学率名列许昌专区第一名,得到了长葛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肯定。
1957年12月10日,团省委书记张学清来校考察,1958年1月5日省委文教部长张柏园、省教育厅厅长王锡璋来校考察,5月9日全省各地区团委书记、教育局长来校开现场会,推广学校勤工俭学的经验。8月7日,毛泽东主席视察长葛,提出要到三中看一看,因双洎河水暴涨,道路中断,未能前行。毛主席在8月13日视察天津学和南开大学的讲话中,高度赞扬了三中勤工俭学的成绩和经验。1965年秋,行政区划再度变动,洧川人民公社归尉氏管辖,学校更名为尉氏县第三中学。1978年,教育部把尉氏三中确定为全国重点中学,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中共尉氏县委派县委常委李景顺同志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李景顺校长赴京参加了全国重点中学会议,带回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学校进一步端正了办学方向,要把三中办出中国农村中学教育的特色来,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不能偏,以教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不能变,勤工俭学的光荣传统不能丢。1981年被省政府确立为河南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1982年被评为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1986—1995年,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学校及时调整了办学指导思想,提出了“勤奋、务实、团结、进取”的校训,在抓好德育、体育的同时,更加重视教学工作及教学中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995年学校被省高校工委、省教委评为“为人师表、育人楷模”先进单位。2002年1月,为加强学校领导,中共开封市委任命尉氏县委副书记曹法英同志兼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学校把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强力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工作的战略重点,提出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和“争创全国千所示范性高中”的奋斗目标,制定了“团结、勤奋、务实、创新”的校训,培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三中时代精神,形成了“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风,“求真、求实、求谐、求新”的教风和“乐学、会学、勤学、博学”的学风,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姿态、全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教育改革的大潮之中。2002至2003年,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省、全国绿色学校,连续获得省卫生先进单位、省文明单位、省文明学校等荣誉称号,2003年10月成功举行了百年校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