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书籍游老余杭

家乡区县: 浙江省余杭区

周末,气温略微有点低,西北风虽然不是很大,但吹在脸上,还是有点寒意的。

再想想天天如此忙碌,索性今天早上放松一把,工作为了什么呢?还是以健康为主。今天就根据最近几天看的书籍《老余杭文化系列丛书》,寻找一下老余杭的古迹,感受一下老余杭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触摸一下身边的风景。

早上迎着微风出门,许多人或许还在周末的美梦当中。多数人做的事情,都是普通的,因为优秀的人总是少数,因为与众不同,因为总是“不走寻常路”,所以会优秀起来。

沿着余杭古老的直街前行,这里是自己上周行走的路线,上周重点考察了各个弄堂。如果说上周考察的内容是面,今天就要进入线,或者进入点,继续深入进去,让自己的梦想能够得到圆满实现。进入邹府弄,想寻找一口古井,可惜一条弄堂走到了尽头,也没有能够找到书上写的那口井。虽然有点遗憾,但已经尽力的事,总算没有了遗憾。同时还收获邹府弄一张非常好的照片,邹府弄是比较古老的,一张比较深远的古墙照片能够显现出来历史的沧桑,这也是有得有失吧。

继续前行,老房子新房子杂居,有点乱,但却体现了普通江南人的生活。这里生活着的都是最土著的老底子余杭居民,虽然房子低矮,但却错落有致,同时门口东西摆放整齐。由于今天的定调就是少走熟悉的路,因为走熟悉的路,始终没有拓展,始终走不出自己的范围与圈子。力争多走陌生的路,即使碰壁,即使走到别人家里,即使有点尴尬,但至少有一定程度的创新。刚刚看到一句话“没有点冒险的,哪里能够长大”,看来与自己的思想有点不谋而合了。

行走在弄堂里,既能够体验到江南民居的风格,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开拓的新奇。有时候更担心当地居民看到了这么一个陌生的中年男子走过自己的家门口,会有一种什么特殊的想法,会不会猜想这个人是小偷之类的想法。因为这里平时实在是少有人走的,自己在余杭20年了,却一次都没有走过。虽然有这样的想法,但不做亏心事,胆子也就大了。最差的打算,自己虽然不是有身份的人,但却是有身份证的人。

走老街,看老房子,体验古老的历史,回忆美丽的传说,思考今天的现实,这好像就是今天一路行来,自己的全部吧。

由于定位不走熟悉的路,因此见到陌生的路就走,见到陌生的弄堂就钻进去。实在没有想到的就是,从邹府弄进来之后,一直可以穿越到木香弄,原来这些弄堂之间都是相通的。穿越在历史当中,仿佛回到了愈加久远的年代。这中间,有许多的历史景点,许多都是杭州的重点文物保护景点,如叶熙春故居,此人是余杭二院最先的建设人。站在故居前久久凝望,虽然看不出来当年的繁华,但从雄伟的建筑来看,也能够猜想到原来的车水马龙。只是到了现在,老房子位于老街上,没有人知晓,更没有人关心,有点落寞了。确实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动的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时代,应该让位的时候,一定会让位了,否则社会如何进步呢?

再进入从来没有进入过的观音弄,这个名字虽然比较熟悉,但对于这一带,却从来没有涉足过。历史在这里积累,但对于自己来说却是一片空白。能够感受到淳朴的民风,还能够看到倒马桶的人,还能够看到河边的洗衣女,还能够看到煤球炉冒着黑烟,还能够听到父母在呼唤孩子吃饭的声音……这难道就是江南民众的日常生活,这样的邻里和睦的场景,不正是社会和谐的缩影吗?

从观音堂走到了苕溪河畔,这里的视野突然开阔了许多。苕溪作为余杭人民的母亲河,一直被余杭人民所喜爱,当然苕溪水也是余杭人民的饮用水源。目前的苕溪河畔,绿化成荫,亭台楼阁,既有旧景观的恢复,也有新景观的建设。最大的变化就是把余杭人民心目当中最有感情的三孔通济桥扩展为六孔了,当然是为了泄洪的需要。另外一个变化就是,原来的平桥提升了许多,成了座景观桥。原来上游发大水的时候,都要从平桥上面漫过,现在重改了之后,再也没有这种情况了。平桥上还修建了两座亭子,上面的楹联都是自己熟悉的人写的,其中之一就是当年舟枕中学的副校长牧林铨先生。看着熟悉的名字,想着熟悉的事,好像又回到了同事时的那个年代。

当然,今天的目标就是到西门桥边上一座亭子——却金亭。先前看到过,心想一定有故事,现在知道了故事再去看,感觉到特别有意义。亭子上写着“廉洁爱民古应有;清高劲节今岂无”“群山秀木双塔正;平野大堤—溪清”。走在塘上,自己突然有一种感觉——余杭之老,2000多年的建制,从秦王统一就建制至今,好像随便哪里都是文化,都是故事,余杭人积累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余杭人创造了丰富的文化。能够在老余杭生活,也是自己三生有幸。既然如此,就要勇敢地义无反顾地把余杭的文化挖掘一下,如果有能力,是否也能帮助整理一下,传承老余杭的文化。

却金亭依然矗立在西门桥边,好像把守余杭的西北门一样的,同时也是一个廉政教育的好基地。停留的时间不多,转了一圈,拍照数张,有几位老人在锻炼,也不便打扰,但作为一处具有历史传说故事的景点,已完全地保存在心间了,如果有朋友来,完全可以像导游一样解说,宣传老余杭,让更多的人喜欢老余杭,提升老余杭的人气。

返回的路上,自己还有一个既定的景点,即太炎小学内的明伦堂,曾经余杭县明清时期的儒学教育之场所,始建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伦碑在一座亭子内,碑文已无法看清,依稀辨认“顺治九年礼部题奉 钦依刋立卧碑,置於明伦堂之左,晓示生员。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 厚以廪膳;设学院、学道、学官以教人,各衙门官以礼相待,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诸生皆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边上树立着“杭州市重点文物”,证明着这两块碑的不同寻常。

两座石碑标志着太炎小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的文化。当然进门的地方,还有一座章太炎铜像,注视着进入校园的每一个人。这一切都在,这个校园不仅是知识的殿堂,同时也是文化的阵地。行走在校园内,学校的古色古香,学校里硕大的法国梧桐树,落下的树叶都铺满了一条小路,这么好的景色,原来就是眼前,原来就在自己的脚下。原来古人一句“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确实是对的。如果再改造一下,能否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欣赏美的心情”更适合呢?

下个景点就在太炎小学东边即吴道台宅院,原来老余杭县制办公的地方,即原来的县政府办公地点,后来成为余杭报办公的地方。当然现在属于人民了,里面住着几户人家。地方面积不大,与现在的豪华办公楼是无法相比的,但作为历史遗迹,同时也提醒着现代人要时刻铭记历史,只有铭记历史的人,才不会犯错或者少犯错误吧。

把老余杭的弄堂进行了穿越,继续走访几个历史景点,收获颇丰。结束了一个半小时的穿越,看看即将升起的太阳,心头感觉到有点沉重,老余杭之老,可不是白说说的。有机会到老余杭走走,看看,如果有可能,我来给你做导游。

孤独患者(2015-05-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