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怀着景仰的心情来到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参观了儿时在书中读到的黄洋界的炮声、八角楼小屋的烛光、朱德的扁担等实景现场,清晰地感受到革命战争年代风云传奇般的史诗。特别是在于都革命纪念馆,我看到一双特殊的“红色草鞋”,它叙述着当年红军战士谢志坚老前辈在革命战争年代一段凄美动人的感情故事。看着这双草鞋,也勾起了我童年时一件难以忘怀的往事。
我小的时候,新中国建立伊始,百废待兴,国民经济正待恢复。当时人民生活相当艰苦,我们农村更加贫穷,比如我住的村落,有60多户人家,下雨天能有雨鞋(橡胶制作的元宝套鞋)穿的仅廖廖几户。我读小学的时候,碰到下雨天,都是赤着脚、手里拎着一双旧布鞋走3、4里石子路到学校去的。到了学校以后,随便擦一下脚,再穿上布鞋进教室上课。
记得有一次,是初冬时节,放学了,下起了小雨,我和同村的几个小伙伴一起在学校门口等大人来接。但等了好久,也不见有大人来,天渐渐黑下来了,我们只好赤着脚、手里拎着布鞋(怕鞋子弄湿)一路小跑回家。到家时,一双小脚冻得通红通红,人冷得直哆嗦。奶奶看到我这个样子,马上用毛巾把我的脚擦干净,把我的小脚揽到她胸口焐起来,一股暖流瞬间倾注进了我幼小的心田。那天,奶奶还连夜用稻草给我编织了一双小草鞋,还用毛笋壳折成船型状放在草鞋里面。第二天,雨还是下个不停,我就穿着布鞋,再往毛笋壳草鞋里面套进去。这是我第一次穿草鞋,走起路来,草鞋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脚轻松的像踩在云里一样,我当时心里那个感受啊,一直到现在(50多年过去了)都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草鞋,对于如今的年轻人来说,是件非常陌生的物件了。多数人可能看都没有看到过,而对我们退休的老年人来说,对它既熟悉又有感情。特别是我们这些农村出身的人,大多数曾穿着草鞋去求学、去劳作。
现在社会进步了,物质富有了,制鞋业也飞速发展了。各种各样的雨鞋、运动鞋比比皆是,当今的小孩,穿的几乎都是名牌运动鞋,但我敢肯定,他(她)们穿着各种各样漂亮鞋子的时候,绝对没有小时侯奶奶给我编织的那双小草鞋穿在脚上的那种感觉。
草鞋虽然已随着流逝的岁月向人们挥手告别了,但是打草鞋、穿草鞋这种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仍在老一辈人的叙述中继续传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