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文化梦想 唤醒城市记忆
——从粮仓陈列馆到余杭方志馆
近来,余杭方志馆在塘栖镇水北街西端的两幢老宅内紧锣密鼓地施工布置,用不了多久,将向市民和游客免费开放,这将使余杭又多了一处公共文化场所,让市民享受到方志文化研究成果。
余杭方志馆的建设,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前列,也倾注了区史志办一班人的心血。他们为搜拾历史文化碎片,唤醒城市美好记忆,不断地追求和实现一个个梦想,与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1.“余杭方志馆”穿越千年文化时空
2010年,区史志办联合区档案馆等部门征集老照片,不少市民翻出压在箱底里的老照片,拾起了许多美好回忆。
去年,区史志办又联合贝利集团举办“‘贝利杯’唤醒城市记忆”征文活动,让大众来回忆余杭“老底子”的城市记忆,让年轻人了解历史,再一次勾起了市民们的美好回忆。
同时,区史志办实施线装影印古籍再造工程,把那些珍藏在书库和散落在民间的孤本,重新影印,让更多的人来熟知它们、使用它们,使它们能发挥更大作用。
区史志办主任吴莹岗认为,仅做这些工作还远远不够。有一天,他又产生灵感:余杭是个文化大区,应该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方志馆”!地方志,记录着一方的历史,是当地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
于是,他立马上网搜索,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后又找相关领导,提出自己的设想,领导们纷纷表示,这想法不错,支持去做。余杭方志馆很快就立项了,并选址古镇塘栖水北街,能使杭州“运河读书长廊”延伸过来……
如今,“余杭方志馆”建设布展正在抓紧进行,用不了多久,一个国内一流的“方志馆”就会呈现在人们面前。套用一句广告语:“给我一天,还你千年。”届时,走进“余杭方志馆”,就如同穿越余杭千年历史文化时空。
2.西镇区委旧址吸引了更多参观客
在余杭的党史中,“中共西镇区委”曾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革命年代,其组织的“西镇农民暴动”在全省党史中也有一定的地位。
中共西镇区委旧址就在仁和花园村,2005年修复开放,将旧址的老屋保留了下来,保住了历史的碎片,使余杭党史多了一处历史遗迹。
但是,由于当时条件限制,旧址中的实物布置、资料展示均存在着不足。吴莹岗认为,丰富旧址的陈列内容,这应该是党史部门的职责,在此基础上应更进一步,将旧址布置成一个陈列馆。
于是,区史志办提出修缮布展西镇区委旧址的设想,把它建成一个陈列馆,用更多的实物和史料,向观众展示当年的历史文化。这得到了有关领导的认同,并在区委领导和仁和街道的大力支持下,对西镇区委旧址进行重新修缮和布展,再现当年的历史记忆。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2011年6月30日,在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中共西镇区委旧址陈列馆重新开放,吸引了更多的参观客,并被列为杭州市首批党史教育基地。
3.“四无粮仓”陈列馆已成党史教育基地
仓前,早在南宋时就是著名的粮仓,地名也是因粮仓而得。上世纪50年代初,余杭仓前的粮保职工,把古老的木板仓建成了全国首批“四无”粮仓,轰动一时。
那几幢木板仓、苏式仓还在。当时在区粮食局工作的吴莹岗就想到,这老粮仓蕴含着许多历史的符号和记忆,如不及时加以保护,很可能被拆除。保住粮仓遗址,就是保住了历史的碎片。
但是,怎么保呢?要保,最好的办法就是建一个陈列馆。在获得区相关领导支持后,他与同事一起四处搜集与粮食相关的实物及书籍,一一拜访收藏与粮食相关史料和实物的收藏家,并感动了国内粮食部门的领导和专家,他们纷纷提供了不少珍贵藏品,“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还题写了馆名……
2009年7月8日,全国首家粮食仓储博物馆——“余杭四无粮仓陈列馆”正式开馆了,吸引市民和游客参观,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最近,“余杭四无粮仓陈列馆”又被列为浙江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杭州市第二批党史教育基地、余杭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