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有仙则灵”, 这话可真道出了娘娘山(又称之为舟枕山)的神秘。
娘娘山系天目山支脉,海拔397.7米,山势挺峭,双尖云合,绿树林荫,泉流淙淙,常年不干。清代《余杭县志》载:“巍然耸拔秀削霄,上有石穴潭,水深不可测,随潮消长。”历代诗人登游胜境,留下许多诗篇。明朝文人夏止善诗云:“天目横来势欲奔,峰迴路转抱孤村。幽怀尚讶蛟螭窟,还兴何妨鹿豕群。六月凉生侵马耳,双尖云合拥龙门。”
据《余杭县志》记载:“相传神禹治水会诸侯于会稽(绍兴),至此余杭登陆。因名禹杭。”当时,大禹治平洪水,后人千古传诵。圣人治枢在水,自汉、唐、宋、又出了陈浑、归珧、杨时等治水圣人。
据说,大禹治水巡视至娘娘山,见山顶有石穴,维舟于此,“禹历津梁亦已疲,舍舟登山山作枕。”故此山又名舟枕山。舟枕山甘岭水库西侧有大禹登山指挥治水时的揽船遗址,揽船坞景点,俗称为“烂船坞”。有诗云:吴越山川开异锦,会稽巡游度安寝。禹历津梁亦已疲,舍舟登山山作枕。
笔者多次登山考察。山腰有石穴,有小龙潭,小龙潭水深不可测,随潮而消长,水质清冽甘甜,相传与钱塘江水遥通。石穴,为人工凿成,相传张天师曾在此传道,为惩罚违纪道徒作为警闭室。石穴占地约七平方米,底座为六角形;顶呈半圆型,顶芯有直径约30公分的八卦图案。墙体以青长方石砌筑而成。穴内上案有“诸佛菩萨”行书石刻题字,穴门上方有“开山日风裕师建立”石刻文字,四壁镑刻着工艺精细的花纹图案。此石穴可谓是一处石窟精品,后人称之为仙人洞,现保存完好。
民间流传:禹王治水,来到舟枕山,被洪水围困在仙人洞内,禹王饥饿困乏不堪,山中有一山姑见状,于心不忍,便将自己珍藏的粮食煮饭献于禹王充饥,禹王得救。禹王完成洪水治理后,返回舟枕山去探望救命恩人山姑,以表谢意。不料,献米煮饭救禹王的山姑,因自已断粮而饿死于山中。禹王甚为感激,当即赐封山姑为“圣母娘娘”。后人为纪念这位山姑,在“仙人洞”侧建起了“娘娘殿”, 按山姑形象塑造了圣母娘娘雕像,以祭奠纪念。
又相传,康王南渡,金兵接踵,逃至舟枕山,碰见一位正掰折松枝为薪的村姑。村姑将陌不相识的康王藏于松枝下,指引金兵追往相反的方向。康王逃脱了,村姑惨遭金兵杀害。康王建都临安(今杭州)后,前来寻访救命的村姑,但已山在人亡,遂追封村姑为贵妃,为她建庙立祀。舟枕山也称为娘娘山。
又相传,南宋小康王曾避难于娘娘山,得到当地百姓的保护。小康王在此避难期间,娘娘山上一山姑日日煎茶给小康王饮用。那清人肺腑的香茶给小康王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小康王后登基为帝,再次至此访寻服侍他的山姑和饮用过的山茶,结果此女已去世,但栽种的茶树犹存。为纪念她,赐封此山为“娘娘山”,并将娘娘山上所产的茶叶列为贡品。
娘娘山的娘娘殿,据清《余杭县志》载:“乾隆二十六年重建,其盛时有殿宇楼间数十楹”。后名为“碧云道院”, 笔者几经周折,在长乐林场找到“碧云道院”碎碑。碑石刻录:“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当地、宁波、上海人上山祭祀圣母娘娘之亊,香火旺盛……”1939年,碧云道院被日军炮毀,现只存殿宇基石。碧云道院遗址处,现还有30余株茶树。
娘娘山在1967年建成甘岭水库,坝高16.8米,总面积有150余亩,最大蓄水量约84.76万立方米。如今水库是碧波荡漾,鱼儿嬉水,群鸟飞翔。水库旁建有“大禹谷”农庄,集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为一体。大禹谷有禹跡亭、眠绿亭、幽谷闻莺、 松涛飞云、奇峰仙迹、碧湖揽胜等自然景点。沿逶迤古道、参天古木、云海翠竹、淙淙清泉,让我们一同去探究娘娘山的神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