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先生曾自称自己是“余姚人”,据说是为了怀念一位有救命之恩的“余姚人”。有一年除夕,章太炎正与家人团聚,突然从门外闯进一操余姚口音男子,慌慌张张地说:“章先生,衙役来抓你了,赶快走!”章太炎出逃后躲避在仓前镇镇西龙泉寺,在寺内方丈的帮助下得以安全脱险。那位余姚人却被清廷衙役误认为是章太炎,捉拿归案。与章太炎的自称不同,有一些人原本是余杭人,却被误认为是余姚人,真是让古人情何以堪!据笔者所见,略叙七人如次:
一、赵最
《(乾隆)汀州府志》卷十六记汀州推官“赵最,余姚人”,崇祯年间任。此处有误。赵最是赵昕的哥哥,赵昕是余杭人,哥哥又怎会是余姚人?
据张思齐纂修《(康熙十二年)余杭县志》:赵最字我唯,崇祯十二年(1639)浙江乡试举人,十六年(1643)中进士,官汀州推官,断案详明,深受百姓称赞,著有《汀李爰书》。入清后任雷州知府,《(嘉庆)雷州府志》卷九:“赵最:余杭人。明进士。顺治四年任。死于黄海如之乱。”《潮汕历史资料丛编 第16辑 郑成功在潮州活动资料》(郑绪荣辑编,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2007.06)第74页引《(康熙)潮州府志》卷五的记载:“己丑夏,海如杀雷州知府赵最叛归,复行横征虐民。”则赵最卒于顺治六年(1649)。
二、姚湘
《大儒列传·王夫之》(衷尔钜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2月第1版)第74页:“王夫之和他一些至交挚友都是这样一些坚持民族气节之士……值得一提的是姚湘(梦峡)。姚湘,浙江余姚人。”
姚湘其实是余杭人,作为反清志士,几部纂修于清代的旧志皆有其事迹。王夫之《永历实录》卷二十一《金堡列传》:“其友人姚湘,字梦峡,余杭人。清兵陷杭,不肯剃发,随堡出,漂泊楚、粤。丁时魁欲官之,湘骂曰:‘吾死为大明一秀才足矣,何用此腐鼠为!’诗文亦亢爽有气,然亦颇有酒过。”王夫子《南窗漫记》引述畴昔所辱赠示之作,有余杭姚梦峡,即姚湘。
三、张敬生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柯愈春著,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1624页:“《吉人诗稿》一卷 张敬生撰。敬生字吉人,浙江余姚人。咸丰六年进士。此集钞本,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藏原藏。”
张敬生(字吉人,号杏桥)是余杭人,《(光绪)余杭县志稿》有传。张敬生生于道光九年(1829),父张方谷,有隐德,每天早晨准备饮食,任由乞丐、贫者取食。咸丰二年(1852)浙江乡试举人,三年(1853)中式贡士,听闻南方战乱起,榜未放先归省亲。六年(1856)补应殿试,二甲,授户部云南司主事,升员外郎。庚申(1860),方迎养其父京师,而太平军入浙,弟炳生、奎生皆家居,乞亲友访求,资送北上。《翁同龢日记》记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廿七日,“吊张敬生同年丁内艰”,丁内艰即母亲去世,例应丁忧二十七个月。张敬生耽吟咏,好宾客,遇有家乡人到北京,常在家中尽地主之谊,宦境虽贫,供张毕具。余杭人李煃(后改名炳尧)中同治四年(1865)举人,到北京参加会试染上传染病,张敬生为其延请医生治疗,死后又为其发丧。不久,张敬生自己也染病,有人说是被李煃传染的,丝毫不见他有悔恨之色。
四、褚成烈
《四明书画家传》(洪可尧编,宁波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348页:“褚成烈,清代(1644—1911),余姚人。字远生。髫龄作书即秀劲有法,于金石、篆刻、丹青、音律,靡不精美。事见《广印人传》。”
褚成烈不是余姚人毫无疑问。余杭人褚运鲲(褚成博的祖父)育有五子:褚维垲、褚维培、褚维奎、褚维垕、褚维堡。褚成烈是褚维垲第五子,褚维垲及长子褚成绩在《(光绪)余杭县志稿》中有传,褚成烈又怎么可能是余姚人?
据《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褚成烈生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卒于光绪十二年(1886)。字薳生。贡生,游幕皖江,卒于宿州。所撰《玩花轩吟草》二卷,又名《玩花轩诗词遗稿》,民国十年刻,有其子褚德芬目录后跋,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序其集者有王羹尧、陈庆蘧,题词者有古盐朱冠瀛、皖怀葛天民。末有邹尊贤跋及其姊褚成婉识语。存诗二百余首,附诗余。按年编次,自同治二年讫光绪元年。《西湖竹枝词》十二首记西湖风光时描绘士女姿色,《吴门杂咏》十首则于欣赏苏州景色时抒发儿女情态,颇具人情意味。
五、褚成栋
同上书(《四明书画家传》)第348页:“褚成栋,清代(1644—1911),余姚人。字松生,号梁叔,为褚成烈之弟。褚生。少有奇气,能诗,工书及篆刻,善画花卉,似恽南田。隐于酒,壮而不娶,尝假馆嘉兴,不合拂衣迳去,然自此竟不知所终。事见《广印人传》《中国美术家人名词典》。”
褚成栋是褚成烈的弟弟(或堂弟),自然也是余杭人,毋庸置疑。
六、褚德彝
《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汪庆柏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807页称褚德彝籍贯“浙江余姚”。疏于考证。
褚德彝原名褚德仪,为避清帝溥仪讳改名德彝,篆刻家、考古家。褚成亮之子,褚成博之侄,褚成烈堂侄。《近代印人传》谓其生于1871年(褚德仪乡试硃卷作同治十二年七月十五日,即1873年9月7日),卒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字守隅,号礼堂,又字郋亭;别署有松窗、汉威、里堂、籀遗、去病、公礼、甓师、松窗逸人、舟枕山民、东沙弥侍者。《清代硃卷集成》第283册《褚德仪硃卷》履历部分称其为“浙江杭州府余杭县学官附生”,住杭州联桥小福清巷,太平军占领杭州前,褚维培即已率全家外迁,先后寓居上海、杭州,其籍贯为余杭无任何疑点。褚德彝幼孤,随祖父褚维培读书,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科举人(乡试第五十八名),清末曾参端午桥(即端方,1861—1911,满洲正白旗人)幕,相与切磋金石,学问大进,眼界益阔。
辛亥革命后,褚德彝定居上海,四方求书者络绎不绝。上海沦陷日寇之手后,有汉奸求其墨宝欲献寇仇,褚德彝则以年迈手震不能作书相却,颇具爱国情怀。晚景困顿,告贷无门,不得已只好将珍藏陆续出售,贫病交错直至于亡。著有《松窗遗印》《金石学续录》《竹人录续》等。
七、王毓岱
《文苑人物丛谈》(陈左高著,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年7月 第1版)第89页:“李叔同是较早的南社社员……他对前辈社员余姚王毓岱深表钦迟之忱,赋七绝一首,题《孤山归寓成小诗书扇贻王海帆先生》……”
王毓岱(1849—1917),字海帆,号少舫,舟枕山人,室名耕读旧人家。《清代硃卷集成·王毓岱乡试硃卷》履历部分记:“杭州府余杭县岁贡生,民籍……世居余杭县西门外天竺堰。”张思齐《(康熙十二年)余杭县志》:“天竺堰港,县西三里。由陡门通苕溪”。王毓岱曾祖父王焕然,祖父王燮堂,父王若济,《(光绪)余杭县志稿》有传。显然,王毓岱不是余姚人。
王毓岱十二岁时随褚维垲一家避乱括苍,成年后曾充沈叔湄、许子曼幕,五十四岁时(光绪二十八年,1902)才中举人。流寓吴中沧浪亭畔,诗酒啸傲,后处馆杭州八千卷楼丁和甫(名立中)家。南社社友,有《舟枕山人乙卯自述诗》二卷,民国石印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妻魏氏,钱塘魏锡爵之女。子五人:王慰祖、王展祖、王耀祖、王馨祖、王似祖,“都卓然能自立”,另有幼殇二子王鹏、王完;女一人,嫁慈溪童仁友。
百年光阴,对整个人类历史长河来讲,也许并不算长,但对于某地的一些人与事来讲,却足以使其行迹模糊,事迹湮灭。赵最、姚湘、张敬生、褚成烈、褚成栋、褚德彝、王毓岱七人明明是余杭人,却被后人误认为是余姚人,不能不令人感慨唏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