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楼,位于四川绵阳龟山之巅,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贞任绵州刺史时所建,始建于唐高宗显庆年,其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楼高十丈(即百尺),时居四大名楼之首(滕王阁高九丈,黄鹤楼高六丈,岳阳楼高三丈)。李白、杜甫、李贺、李商隐、陆游等历代名人登越王楼后曾留下著名诗篇156首
越王楼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始建于唐高宗显庆年间的古越王楼,因时任绵州越王楼
刺史的唐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贞而闻名于世。作为中国文化名楼之一的越王楼,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恢复重建后的越王楼,气势与当年相比毫不逊色。99米的高度目前仍为全国仿古建筑之最(现今滕王阁高57.2米,黄鹤楼高52.6米,鹳鹊楼高72米,岳阳楼高32米)。
越王楼已于2013年2月2日正式开放。但为了保证越王楼所有楼层在2014年春节前对外开放,2013年9月29日至2014年1月27日,越王楼除2楼对外开放,其余楼层封闭施工。
2建造历史编辑
越王李贞为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虽不是皇后所生的嫡子,但才华出众,而被先后封为汉王、越王。越王楼在李贞任绵州刺史时(公元656年-661年)由李贞亲自督建,参考了长安、洛阳诸多王府的营造规划,再根据龟山的地形地貌,依山取势,因势建楼。越王楼的修建先后历时3年,耗银50万两,楼高10丈。
唐时越王楼十分壮观。首先登上百余级阶梯,进入红色高墙之内,便是越王府,这里是李贞处理政务的地方,实际也是当时的绵州州衙。过越王府,便是一座大花园,两边建有花台,中间卵石甬道,直通越王楼下。楼高百尺,楼顶压着红色屋脊,脊上饰有龙虎及神兽雕塑,脊下为绿色彩釉屋瓦。大楼四周的栏杆、立柱、板壁均为红色,绘着华丽的图案,展现出一幅雍容的皇家气派景象。踏上楼梯,攀至顶层,据诗文记载,可北望剑门,72峰隐约可见;向西可望岷山雪山;东南则可将绵州美景尽收眼底,尤其是滔滔涪江流经楼下,水面宽约6丈,往来船只如梭,常有大群沙鸥、白鹭翻飞,为当时绵州胜景。楼建成之后,李贞命人清理余下材料,移到城西南涪江边,将剩余款项在此建了一座望江楼。
越王楼经历唐、宋、元、明,明万历年间重修,后毁于清乾隆初年。遗址越王台,保留迄今,已有二百余年。
3复建工程编辑
2001年10月24日,越王楼开始重建,后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越王楼重建工程于2005年3月28日停工。
2007年4月12日,市委第48次常委会决定,由市投资控股集团(简称绵投控股)负重建中的越王楼
责续建和经营。绵投控股接手后,迅速组建项目部,处理前期遗留问题,并同时启动项目方案修订、施工招标等工作。在参照西安大雁塔、武汉黄鹤楼、宁波天一广场等名塔名楼名广场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对原方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和优化。
为考证越王楼的具体位置,我市专家学者对包括北大、清华、复旦等全国主要名校的图书馆,以及国内外大型博物馆进行了大规模的资料查阅。为配合越王楼复建,绵阳市文物保护部门组织专家考古队,于2001年5月开始对越王楼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通过发掘,发掘出一个平面呈矩形,12米×14米见方的明代中晚期建筑遗址。收集到一批有文物价值的器物,出土了属于明代中晚期的青花瓷片100余片。值得一提的是,在一块瓷片上发现清晰刻有“越台常在”四字。发掘收集到比较重要和完整的器物有30余件,其中以青铜箭头、彩色釉面砖瓦、白釉陶器、青花瓷器、青瓷器、大尺寸的瓦当、镇山兽和圆形为主要特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有很高的艺术鉴越王楼
赏价值。通过断代分析,建立出年代序列,进而对越王楼遗址的建筑历史演变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重新规划设计的越王楼仿古建筑群与周边众多名胜美景融为一体,主楼为全框架钢筋混凝土现浇,可防7级地震。工程占地面积82.2亩(含城市道路),总用地面积33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175平方米,绿化用地面积14408平方米,停车场面积3000平方米。续建工程计划投资9000万元。[1]
整个过程历时10年。[
越王楼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始建于唐高宗显庆年间的古越王楼,因时任绵州越王楼
刺史的唐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贞而闻名于世。作为中国文化名楼之一的越王楼,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恢复重建后的越王楼,气势与当年相比毫不逊色。99米的高度目前仍为全国仿古建筑之最(现今滕王阁高57.2米,黄鹤楼高52.6米,鹳鹊楼高72米,岳阳楼高32米)。
越王楼已于2013年2月2日正式开放。但为了保证越王楼所有楼层在2014年春节前对外开放,2013年9月29日至2014年1月27日,越王楼除2楼对外开放,其余楼层封闭施工。
2建造历史编辑
越王李贞为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虽不是皇后所生的嫡子,但才华出众,而被先后封为汉王、越王。越王楼在李贞任绵州刺史时(公元656年-661年)由李贞亲自督建,参考了长安、洛阳诸多王府的营造规划,再根据龟山的地形地貌,依山取势,因势建楼。越王楼的修建先后历时3年,耗银50万两,楼高10丈。
唐时越王楼十分壮观。首先登上百余级阶梯,进入红色高墙之内,便是越王府,这里是李贞处理政务的地方,实际也是当时的绵州州衙。过越王府,便是一座大花园,两边建有花台,中间卵石甬道,直通越王楼下。楼高百尺,楼顶压着红色屋脊,脊上饰有龙虎及神兽雕塑,脊下为绿色彩釉屋瓦。大楼四周的栏杆、立柱、板壁均为红色,绘着华丽的图案,展现出一幅雍容的皇家气派景象。踏上楼梯,攀至顶层,据诗文记载,可北望剑门,72峰隐约可见;向西可望岷山雪山;东南则可将绵州美景尽收眼底,尤其是滔滔涪江流经楼下,水面宽约6丈,往来船只如梭,常有大群沙鸥、白鹭翻飞,为当时绵州胜景。楼建成之后,李贞命人清理余下材料,移到城西南涪江边,将剩余款项在此建了一座望江楼。
越王楼经历唐、宋、元、明,明万历年间重修,后毁于清乾隆初年。遗址越王台,保留迄今,已有二百余年。
3复建工程编辑
2001年10月24日,越王楼开始重建,后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越王楼重建工程于2005年3月28日停工。
2007年4月12日,市委第48次常委会决定,由市投资控股集团(简称绵投控股)负重建中的越王楼
责续建和经营。绵投控股接手后,迅速组建项目部,处理前期遗留问题,并同时启动项目方案修订、施工招标等工作。在参照西安大雁塔、武汉黄鹤楼、宁波天一广场等名塔名楼名广场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对原方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和优化。
为考证越王楼的具体位置,我市专家学者对包括北大、清华、复旦等全国主要名校的图书馆,以及国内外大型博物馆进行了大规模的资料查阅。为配合越王楼复建,绵阳市文物保护部门组织专家考古队,于2001年5月开始对越王楼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通过发掘,发掘出一个平面呈矩形,12米×14米见方的明代中晚期建筑遗址。收集到一批有文物价值的器物,出土了属于明代中晚期的青花瓷片100余片。值得一提的是,在一块瓷片上发现清晰刻有“越台常在”四字。发掘收集到比较重要和完整的器物有30余件,其中以青铜箭头、彩色釉面砖瓦、白釉陶器、青花瓷器、青瓷器、大尺寸的瓦当、镇山兽和圆形为主要特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有很高的艺术鉴越王楼
赏价值。通过断代分析,建立出年代序列,进而对越王楼遗址的建筑历史演变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重新规划设计的越王楼仿古建筑群与周边众多名胜美景融为一体,主楼为全框架钢筋混凝土现浇,可防7级地震。工程占地面积82.2亩(含城市道路),总用地面积33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175平方米,绿化用地面积14408平方米,停车场面积3000平方米。续建工程计划投资9000万元。[1]
整个过程历时10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