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顶扁担。这是从楚雄三街彝族群众中发掘出来的一个体育项目。比赛时用的扁担长约2米,两端呈凹弧形。比赛在长5米、宽1.5米的场地上进行,扁担正中系有红色标志带,垂悬于场地中线。比赛时,参赛2人面对面,分别以腹部顶住扁担两端,双手扶着扁担,双腿成弓箭步,只等裁判一声发令,双方立即往前用力,极力把对手顶往后方,以脚先踏上中线者为胜。
6.扭扁担。有立式、蹲式两种。比赛时,两人同时用手扭住扁担两端,裁判发令后,双方同时向着所扭的方向用力,以扭动幅度超过90O者为胜。
7.顶肩。这是一种以肩相顶的角力对抗赛。比赛在画有长2米、宽1米的方框场地上进行,框内划有中线。赛前,参赛者跪伏于中线两边,双手着地,肩与肩相抵。裁判发令后,双方尽力用肩将对方顶出场地,以被顶出线框者为输。比赛一般采用交换方位的三顶二胜制。
8.拔河。是楚雄州各民族都经常开展的一项赛事。一般在晒场或篮球场上进行,双方各自出均等人数(各10~15人),比赛规则与汉区同。1983年楚雄州首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此列入比赛项目。
9.对手拉。赛前两人对面站立,各将两腿分开,双方脚尖顶脚尖,身体向后倾斜,伸出右手相互紧握。裁判发令后,双方用力往后拉,谁将对方拉过中线,即为胜1局。比赛一般采用三拉两胜制。
10.斗“鸡”。个人或多人参加的民间对抗性体育项目,参加者男女不限,但双方人数一般要相等。比赛时,参赛者须将1条腿屈起似“金鸡独立”状,作单腿跃步,以屈腿的膝部撞击对方,可使用顶、撞、压、掀、闪、躲等动作和“顺势牵羊”“顺水推舟”等技艺。无论双人或多人,均在规定的场地区域内比赛,以出界、双腿着地或被摔倒者为败。多人赛中,败者被依次请下场,只许未败者继续角逐。
11.老虎抱蛋。也叫“扒老虎子”,是彝族民间儿童经常玩的游戏。人数不限,方法简单:由一人双手扒地当“老虎”,“虎”身前下放数块小石子为“虎蛋”。“老虎”须以手撑地、可四方旋转,并可用撑地踢脚的方式,尽力保护自己的蛋,不让周围参加游戏的人把“蛋”抓去。参加抓“蛋”的人则要尽力将“虎”身下的“蛋”抓走,又不能被“虎”踢中。谁被“虎”踢中,谁就要交换当“老虎”。
12.荡秋千。亦称为吊秋、甩秋或荡秋,是彝族民间十分流行娱乐或比赛活动,通常在每年的正、二月间盛行。分单吊秋、双吊秋两种,一般支于大树的横枝或木架上,高低不等,多在6~10米之间。秋绳为粗实并具有韧性的皮条、藤条或麻绳。双吊秋为两根秋绳,下拴一块横板,荡秋人或立或坐于横板上,双手紧握秋绳,运用自身撑力前后摆动,由慢而快,腾空飞荡,以荡得高、幅度大者为佳。单吊秋仅悬1根秋绳,绳末系一木棒供人站立。因其重心不稳,摆荡难以定向,荡秋者要有一定的勇气和技艺,善荡者荡起来左旋右转,横躺平卧,花样翻新,美妙自如。
13.磨担秋。磨担秋又名磨荡秋,其秋架由秋桩、秋杆(秋臂)两部分组成。秋桩为一质地坚硬的圆木柱,栽在较为平坦的一块地上,桩高约2米,其上方削为圆锥状;秋杆系由两根大头直径约25厘米的细长圆木组成,圆木大头交叉处作成木枷状连接,总长6~8米;将木枷状的连接中心处套于木桩上部,使之能旋转和上下跷动。
活动时,秋杆两端各有1人或2人分别以上腹部俯扒于秋杆末端,一方落地、一方悬空。落地一方以脚发力,使自己旋转腾空;另一方即旋转着地,再以脚发力旋转腾空。如此往返,团团旋转兼一高一低的此起彼伏,亦可借助外力使速度加快。
通常娱乐时是男女双方各占一头,相互比赛取悦。中间换人时,女的在地面换人,动作灵敏、姿势优雅;男的则要在秋杆升到最高处时,纵跳上杆,称作“拿秋”。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彝族村寨普遍都有支磨担秋并进行村际比赛的习俗。比赛时,双方各依次上秋。定时或定旋转圈数,以在秋上时间的长短或以单位时间内旋转次数的多少定胜负。
14.穿花衣比赛。州境永仁直苴和大姚县三台的彝族,每年都有“赛装节”,届时姑娘们要将自己精心制作的漂亮服装,全部依次穿出亮相,有的姑娘一天要换四五次衣服。1979~1981年间,两县均将“穿花衣比赛”纳入农民运动会的表演项目。前来观摩者也将这项运动传到元谋、武定、禄丰等县的彝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中。在1983年火把节期间举行的楚雄州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穿花衣比赛列入了运动会的比赛项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