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地区中草药资源丰富,彝族成年男女普遍都认识并能炮制若干种药物。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充分利用本地药物资源与疾病作斗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彝族医药。民间广泛使用植物药、动物药或其它物质来医治疾病,形成了独具彝族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有多部流传至今的彝文医药典籍。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彝医彝药十分重视,彝医彝药得以发掘、发展,《彝药志》《楚雄彝州本草》《彝族医药学》《彝族医药荟萃》等用汉文写成的彝族医药书籍相继出版,“彝心康胶囊”“绿芨咳喘颗粒”“伏蚁参酒”“香藤胶囊”等20多种彝药新品种得到开发。
(一)彝族医药书
1.《齐苏书》。又称《双柏彝文医药书》或《明代彝医书》,原本于1979年由双柏县彝族医生杨思有献出,经楚雄州卫生局组织人员翻译成汉文。“齐舒苏”系彝语,意为配药方的书,此书著于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是迄今所发现的彝文医学书籍中,年代最早的医药书。全书记有56种病症,87个处方,274味药,其中植物药160味、动物药94味、矿物药12味、其它药8味。所记56种病症涉及内科28种、外科38种、妇科5种、儿科4种、五官科或皮肤科5种。该书不仅有医药实用价值,同时还具有历史、哲学、语言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2.《医病书》。系流传于武定、禄劝两县的彝文医药书,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手抄本,楚雄州卫生局翻译整理。该书朴素简明地记载了38种疾病,其中内科病25种、妇科病6种、外科病4种、儿科病2种、眼科病1种;记载方剂69个,其中单方38个、复方31个(由二味药组成者20个,三味药以上组成者11个);涉及药物97种,其中动物药25种、植物药72种。
3.《娃娃生成书》。系流传于武定、禄劝两县的彝文医药书,清朝雍正年间(1723~1736年)手抄本,楚雄州卫生局翻译整理。该书属于介绍胎儿和儿童生理知识的书籍,根据当时认知水平,对胎儿逐月发育状况作出描述,对0~9岁的婴儿和儿童智力发育、生理变化作了简明记述。
4.《好药医病书》。又称《医病好药书》,系流传于武定、禄劝两县的彝文医药书,清朝乾隆丁巳年(1737年)冬十八日手抄本,楚雄州卫生局翻译整理。该书记载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的123种疾病。共记有280个方剂,分酒剂、薰剂、外用剂。载有彝族医药所用药物391种,包括动物药品17种、植物药269种、矿物药5种。
5.《超度书•吃好药书》。系流传于武定、禄劝两县的彝文医药书,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年)木刻本,楚雄州卫生局翻译整理。该书中有介绍彝族医药的专章,记录有彝族药物25味和19种病症的治疗。25味中有24味是动物药,其中又重点介绍了5种动物肉和10种动物胆的功用,均系彝族经常狩猎的猎获物,如獐子、熊、麂子、猴子、老鹰、乌鸦、鱼、蛇等。
6.《彝药志》。楚雄州卫生局药品检验所编写,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出版。此书在民族药物普查的基础上,从1013种药物中筛选出103种疗效确切、来源清楚、具有不同药用特点的彝族药物进行介绍,每味药物下有若干组方,并附有典型病例报道,是我国第一部用汉文著述的彝族药物专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