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彝族医药学》。由云南民族医药研究所所长关祥祖主编,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全书分七章,第一章收录了《好药医病书》《医病书》《明代彝医书》等6本彝医古籍的部分内容;第二章分9节,系统总结了彝医基础理论;第三章为彝医的治疗学,收入内科、妇科、产科、儿科、伤科、五官科、外科的疾病122症;第四至六章收载彝族药物共1189种,其中有植物药871种,动物药262种,矿物、化学、自然土及水56种;第七章为彝医方剂。该书是迄今为止收集彝族医药最为丰富的综合性医书。
8.《彝族医药荟萃》。2000年由楚雄州彝族医药研究所编写,杨本雷主编。全书分五章,初步对彝族医学基础理论进行了探讨和总结;介绍了一部分彝族药物、方剂、古今彝医书籍及彝药开发研究成果;收入楚雄州境的抗癌彝药十余种;选评了9个古代彝药验方,将其古代及现代临床应用作了系统介绍,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性。是一部集理论、临床、科研为一体的、简明扼要的彝族医药专著。
9.《彝族古文献与传统医药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该书系2001年8月10日~14日在楚雄召开的“彝族古文献与传统医药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其中收有杨本雷《彝族医药理论研究》,张之道《彝族医药理论探源》,余惠祥《古代彝医动物药史略》,杨本雷《嗨诺惰秋齐胶囊(养胃解毒胶囊)治疗胃痛100例疗效观察报告》《基诺惰秋齐胶囊(利胆解毒胶囊)治疗急、慢性胆囊炎及胆石症100例疗效观察报告》《能恩诺齐胶囊(颈椎胶囊)治疗颈椎病100例疗效观察报告》《饿求齐胶囊(止泻胶囊)治疗腹泻100例疗效观察报告》等31篇有关彝族医药的文章,由云南民族出版社于2002年7月出版。
(二)彝医治疗特色
1.对症治疗。彝医讲求对症治疗。即根据不同的疾病,选用多种不同的药物制成方剂,以不同的方法治疗疾病。其治疗原则有汗、清、消、补、温、吐、下等;其型制主要有汤剂、酒剂、散剂、油剂、炖剂、蒸剂、粥剂、敷剂、擦剂、洗剂等;其方法主发有:
药物敷治法。分冷敷、热敷;冷敷止血,如治鼻血;热敷治跌扑肿痛或风湿冷痛。
药物擦治法。分冷擦、热擦;如豺狗肉泡水冷擦,治风湿瘫痪;药酒烧擦,治跌打肿痛或风湿冷痛。
药物烧治法。主要有“麝火烧”和“爆灯花”两种;麝火烧是以火草和少许麝香共搓绒而成,直接烧患处或穴位;爆灯花是用灯草蘸上青油后,在青灯上点燃,直接烧患处或穴位。
药物薰蒸疗法。方法有二,一是以药物置烧热的石板或土坯上,泼上水或酒,待蒸汽起时病人以双脚踏其上;二是备大锅一口,将所须各种草药悉数放入锅中,泡上水,上置一甑底,再以大木桶支于其上,然后锅底烧小火,患者入桶中,虚盖;药水热沸、蒸汽上升,薰蒸患者全身,以达疗效。
药物洗浴疗法。煎药物以洗浴,多用于皮肤、感冒、风湿、蛔虫等病,妇女产后坐月,亦须以煎中草药洗浴之。
对被称为“泥鳅痧”“黑痧”“绞肠痧”等如中暑症状的疾病,常用“刮痧”“涤痧”方法治理。刮痧即用铜钱蘸香油或水,刮患者背柱两侧、两肩及两肋,直至皮下显出红色痧点为止。涤痧则用中指和食指夹提患者手臂、肘窝、颈项、肩背、前肋、脚肘等处,每处反复多次,直至皮下显现痧点这止。
对皮下的瘀血、脓、毒液、毒气等,则用以陶罐、牛角或竹筒制成拔火罐,“拔”(吸)出瘀物,再敷药治疗。
按摩则分穴位按摩、腹部理气按摩、肌肉循环按摩3类。另有小儿按摩,是在按摩者将手搓热后,以顺时针方向的小儿肚脐周围按摩,以治小儿积食、风寒、惊悸等症。
2.用药特色。彝医在用药特色上,植物药有广泛的应用,来自动物的药物也多,有的药物如黑蜂尿、黄药、毒箭木等在汉文药谱中尚无记载。有的药物一药多用,同时具有双向或多向作用,如红萆薢,既可用于解表发汗、利尿消肿,又可用于漏下血;泡酒服可治跌打骨折、化阏止痛;研末服可治老年人脱肛。有的药因入药部位不同而效果迥异,如青蒿,与甘蔗配合可治口腔炎,但宜用嫩枝叶焖开水服;铁线草可治半身不遂,但要用其地下茎的新生芽以酒送服,等等。关于彝族药物,已有《彝药志》等书出版,兹不赘述。
3.外治特色。彝医还讲求外治。如:火烫伤用黄鳝血、鸡血混合外擦,或用白酒兑蜂蜜溶化外擦;蛇咬伤用狐狸胆、黄鼠狼胆煎水服,或用黑牛胆、绵羊胆泡水服,用重楼捣碎包敷伤口;乳痛则将羊角烤黄、配刺天茄根煎水服,用仙人掌、鱼腥草捣敷局部;湿疹用活螺蛳6个捣烂包患处;内外痔用洋金花煎水外洗,等等。
4.骨科特色。彝医的骨科治疗也有特色。在诊断时重视对受伤者对称关节的比对,并常用线测法来测定四肢受伤后的长短粗细变化,以诊断和鉴别骨折和错位情况。在正骨手法上强调针刺放血,采用按、摩、揉、摇、推、拉、旋、搓等措施进行复位,以听、摸、线测等方式判断复位与否,然后才敷药、包扎、上正骨夹板。在愈合护理中,把保持一定程度的肿胀痛痒当作促进骨痂形成和良好的症候,不急于消肿,并重视骨折部位的绝对固定和邻近关节的相对活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