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医药研究开发

家乡区县: 云南省楚雄市

彝族医药研究开发
楚雄彝州地处素有“植物王国”之称的滇中地区,药物资源非常丰富,民间俗称“一屁股下去可坐着三种药”。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曾组织过4次药物资源普查。其中1978年的第三次普查,曾组织有100多人组成的“民族药物普查队”,深入全州少数民族地区,采集到药物标本1013种。经鉴定,整理出彝药103种,汇编成《彝药志》(第一集),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在普查期间,还征集到有关医药彝文书籍28部,其中有7部是彝药书。
1990年以来,在对彝文医药书进行翻译、整理和《彝药志》《楚雄彝州本草》出版的基础上,彝药进入了研究、开发、利用的阶段。1991年,楚雄州中医院利用民族药物研制出治疗肠胃病的Ⅱ号胶囊和 Ⅲ号胶囊,经临床观察应用100例,有效率达90%以上。1992年又相继开发彝药,研制成Ⅳ号胶囊,当年用于临床2.62万粒,取得显著疗效;还研制了彝药藤散,用于外敷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等,也取得良好效果。为进一步开展对彝药的研究,楚雄州卫生学校于1993年重新规划并扩展了“彝族药园”的建设,建立了药材标本室、膜叶标本室、形态解剖室和炮制加工实验室;在药园中新辟水生植物区和阴生植物区,共引种民族药65种。
在多年研究开发的基础上,大姚县人民医院于1995年4月建成了以开发民族药和天然植物药为主的、股份制制药企业——大姚县金碧制药厂(后改称云南金碧制药厂)。该药厂总投资1150万元,于1996年10月投产,首先生产了与省中医中药研究所合作开发的民族药“仙鹤胶囊”,接着又生产了“咽舒欣”胶囊,迅速开拓了市场。
1999年4月,楚雄州彝药研究所成立;州药检所的《云南彝族药标准》的研究编写工作也已完成。经采集样品、制作标本、药性试验等工作,共整理上报163个彝族药品标准,经省卫生厅鉴定,最终确定了彝药的品种和标准,并编撰成书。在新开发上又研制成7种民族药,经省药检批准,取得了“云南省民族药Ⅲ类新药”批准文号。其中楚雄州人民医院研制的“养胃解毒胶囊”“利胆解毒胶囊”“止血胶囊”,姚安县人民医院研制的“彝止血胶囊”“彝止痛胶囊”,双柏县毒蜂培殖研究会研制的“蜂毒擦剂”6种彝族药相继投产销售。其中有几个品种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0年,云南盘龙云海药业有限公司完成开发的“灵丹草颗粒”新产品已完成中试并试销;楚雄雁塔药业有限公司完成了“三阳皮泰”“亥课期酒”“复方蜂毒擦剂”的小试;完成了“彝心康胶囊”的中试,投入批量生产;云南金碧制药厂完成了二类新药S木治疗老年性痴呆症的动物模型和毒理试验,所生产的“仙鹤胶囊”通过了国家中药管理局的审批,被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该厂也被认定为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
2001年8月10日~13日,“彝族古文献与传统医药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楚雄州举行。来自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波兰及中国北京、四川、贵州、广西、云南和台湾的100余位专家、学者云集楚雄,就彝族古文献与彝族传统医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进行探讨。会后,《彝族古文献与传统医药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于2002年7月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共收集了论文72篇,其中有31篇属于有关彝族医学的论文。
2005年,云南省彝族医药研究所(原楚雄州彝族医药研究所)把“彝医药基础理论”列为科研项目,在广泛收集彝医药历史文献、民间验方和进行民间彝族医药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彝医理论的科学内涵进行系统化提炼,分析论证并确定了彝医的核心理论:“元气、清浊二气、清浊二气六路、五肝、毒邪病因”,并肯定了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的“二气六性辨证、毒邪辨证、各脏器组织辨证、寒温疫毒病辨证”等基本辨证施治方法的科学性。同时编辑出版了《中国彝族医学基础理论》一书,该书的出版,是彝医基础理论体系基本建立的标志。

AoK1(2015-05-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