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内的彝族民间艺术,可分为戏剧、音乐、舞蹈、雕塑、绘画、剪纸、编织、刺绣等类。
(一)戏剧
1.彝剧。楚雄州内最早的彝剧是彝族花灯剧,最有代表性的剧目是流传于楚雄市子午、东华、云龙等彝汉杂居地区的《大王操兵》。该剧以彝族古老的祭祀活动为题材,以祈福禳灾为主题,音乐、唱腔采用彝族“阿苏找”山歌,舞蹈、身段用彝族“跳歌”的动作表演。剧中人物有大王、蛮头、毕摩、汉官及彝族青年、蛮兵若干人,除汉官外,均着彝族服装。讲白时汉官为城区汉语,其余为山区彝腔。表演时伴有狮舞,并把民俗、宗教、歌舞艺术融进其中,具有浓厚的彝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据考,该剧形成于明代,曾在楚雄县内广泛流传,并成为楚雄花灯的保留剧目之一,到民国时期尚有不少村寨在演出。1983年《大王操兵》剧本的残稿由子午以口村李如高、杨正开等老艺人提供,经余立梁整理,在《楚雄州彝剧资料》上发表。
在双柏县境,有彝文剧本《阿佐分家》在民间流传。剧本以诗体的形式记述阿佐兄弟长大后,弟弟阿佐受兄嫂虐待,以分家为由被逐出家门,最后勤劳的弟弟过上比哥哥更幸福的生活。哥哥受到良心谴责寻找弟弟,相互和好。兄弟二人死后还到阴间,看到善恶报应的情景。具有惩恶扬善作用,也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现实生活。在清代乾隆年间,《阿佐分家》被毕摩在演唱中增加了表演内容,成为彝剧的第一个戏剧文学脚本。
1947年,大姚县直苴乡利皮埂村(今属永仁县中和镇)小学教师罗守仁,创作了讽刺时政的彝剧《委员下乡》,运用彝族民歌小调和民间舞蹈的形式,由利皮埂村彝族青年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彝剧得到迅速发展。1957年,大姚县麻秆房文艺演出队首场演出由集体创作、杨森执笔的彝剧《半夜羊叫》,1958年经郭思九记录、李宗柏整理成二场彝剧,1961年又经赵新龙改编为四场彝剧,参加1962年1月举行的云南省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大会;1960年,楚雄县大麦地公社(今八角镇)创作的小彝剧《送喜报》,参加全县农村业余文艺会演;1961年,由杨森根据彝族民间故事改编的《曼嫫与玛婼》经楚雄州业余彝剧团排练,参加1962年云南省民族戏剧观摩演出;1961年永仁县直苴业余彝剧队创作并演出了独幕彝剧《姑娘的病》(又名《一颗杏子》),后经谢应能改编,剧本刊于《群众文艺演唱材料》1963年第一期。又在流传于姚安马游一带山区彝族中的儿童诗剧《嘎勒丕》,于1958年经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楚雄调查队郭思九收集整理,收入《云南戏曲资料》第四期。
自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彝剧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各县市所创作并演出的剧目主要有:《鲜艳的花苞》,1980年由大姚县昙华业余彝剧团演出;《核桃树下》(独幕彝剧),1980年由永仁县业余彝剧队演出;《阿燕娜》(独幕彝剧),1980年创作,1981年由永仁县业余文艺代表队演出;《山林青青》(独幕彝剧),1981年由大姚县昙华公社业余彝剧团演出;《歌场两亲家》,1982年由武定县文工队演出;《查德恩塔》(意为两个朋友),1982年由大姚县文工队演出;《喜中喜》(独幕彝剧),1983年由双柏县文工队演出;《娜嫫乐》,1983年由双柏县业余文艺代表队演出;《俄腊颇回乡》(独幕彝剧),1983年由永仁县业余文艺演出队演出;《羊亲家》(独幕彝剧),1983年由大姚县方工队创作演出;《山青水秀》(独幕彝剧),1983年由牟定县文工队演出;《银锁》,1984年由武定县文工队演出;《刹则传》,1984年由武定县文工队演出;《百鸟羽》,1984年由楚雄市母掌乡(今紫溪镇境)农民业余文艺队演出;《篾独尼闹店》(独幕彝剧),1984年由永仁县文工队演出;《要出嫁的姑娘》,1984年由牟定县文件工队演出;《不是彩礼》(独幕剧),1984年由禄丰县文工队演出;《迎春店》(独幕彝剧),1984年由姚安县业余彝剧代表队演出;《带血的马樱花》,1984年由楚雄州彝剧团创作演出;《跳歌场上》,1984年由楚雄州彝剧团演出;《阿龙与莉诺》,1987年由楚雄市文工团演出;《掌火人》,1992年由楚雄州彝剧团在第三届中国艺术节(昆明)祝贺演出。
2.彝族歌舞剧。彝族歌舞剧,在20世纪50年代前不见记载。1964年慰问驻楚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有赵兴龙写词、李兴汉谱曲、袁荣辉编导的彝族歌舞《拥军路上》问世。该剧以彝族的舞姿、音乐,表现两位彝族老人扬鞭赶车,满载礼品,慰问修建幸福路的人民子弟兵,歌唱铁道兵部队中先进人物事迹的动人情景。1972年楚雄州文工团安且康作词、杨建生编曲、袁荣辉编舞的《农业机械化扎实好》,由几个彝族社员手弹月琴,声音高亢,踏着左脚舞步伐,赞颂农业机械化的优越性及其美好前景。该剧动作明快,语言风趣,民族特色浓郁,1973年在州文艺创作调演会上演出之后,各县纷纷学演。
改革开放以来,有彝族歌舞《送蔗秧》,李祯祥词、陶正西曲、集体编舞,利用彝族葫芦笙舞、左脚舞的舞姿、舞曲,反映汉族社员翻山越岭送甘蔗到彝家山寨,彝汉两族互相支援,团结生产的动人景象。舞蹈层次分明,情景交融。1980年由姚安县花灯团在州民族民间文艺调演会上演出,并获奖。
有彝族舞蹈《迎亲人》,由陈家兴作词,袁宗富作曲、编舞,融合彝族鼓舞和四弦舞,以刚劲、轻盈的舞姿,表达彝族人民对从自卫反击战胜利凯旋的亲人解放军的一片深情厚谊。1984年由双柏县文工队在州民族民间文艺调演会上演出,优秀节目奖。
有以彝族“咪依噜”姑娘英勇抗暴、舍身解救众姐妹故事为题材的舞剧《咪依噜》,1983年由楚雄州歌舞团创作首演;1984年1月云南省首届民族舞蹈会演,获舞剧综合二等奖;1985年6月调北京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内外宾客的赞誉,10多家权威媒体作了宣传报导。该剧于1988年收入《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丛书•云南卷》,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有《彝家山娃斗鸡乐》,由楚雄州机关幼儿园排练,1994年参加云南省少儿文艺会演,获一等奖;当年应邀参加云南省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的大型文艺表演,获特别奖;由省文化厅选送参加国家文化部第四届“群星奖”评选,获银奖。
有大型彝族风情歌舞剧《太阳女》,2005年3月由州民族艺术剧院调集州内7个县(市)院团演员120余人组织创作,5月在州广播电视中心连续上演,并获得成功。该剧集彝族风情与舞蹈、歌曲、服饰于一体,展现彝族文化的魅力。至12月,共在楚雄城区连续上演59场,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到场观看演出。当年11月22日,在昆明举行的中国第二届舞蹈节暨中国舞蹈荷花奖昆明会上,荣获作品银奖、编导奖、表演银奖和最佳服装设计奖。其后在广州、湖北、上海等地参加全国性会演,均获大奖。
另在彝族地地区,还流传着一些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歌舞剧,小有名气的,如《布谷鸟的故事》《金凤凰飞回彝家寨》《朴莫姑娘》等。
(二)音乐
楚雄州境彝族民间音乐有祭祖歌、叙事歌、仪式歌、劳动歌、家调、山歌、小调、情歌等类,各类又有许多曲调,兹谨择要介绍。
1.梅葛调。主要流传于姚安、大姚、永仁等县彝族地区,多由毕摩或民间歌手演唱。常用以一人说唱或二人对唱形式,伴以葫芦笙、口弦、竹笛等。唱腔颇多,约数十种,总的分为“辅梅葛”和“赤梅葛”两大类:辅梅葛俗称“喜调”,节奏比较活泼自由,曲调婉转抒情,多用于婚娶、节日、吉庆和庄稼播种、收获之时;赤梅葛俗称“哀调”或“古腔调”,音乐性较强,节奏缓慢沉重,旋律沉郁忧伤,多用于丧葬和祭祀。还有“过山调”和“娃娃梅葛”,“过山调”专用于唱情歌;“娃娃梅葛”专用于儿童唱儿歌,曲调轻松活泼。“梅葛调”的现代曲目有《彝家山寨喜事多》《回娘家》等。
2.左脚调。原流行于牟定县境,清道光《定远县志》便有牟定彝族“撒毛朵人”在嫁娶之日“跺左脚,以手脚之俯仰合曲调之抑扬,男女欢唱”和每年三月二十八日“至晚,男女百余人,嘘葫芦笙,弹月琴,吹口弦,唱夷曲,至县署二堂跪拜官长,就阶下环围,跺左脚至更余方散”的记载。左脚调因左脚舞而得名,1985年后,逐渐流传到全州各县(市)。多为大调式,一般由4~6个乐句组成,曲调相对固定,多为2/4拍子。歌词有传统词和即兴创作两种,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对唱、领唱加合腔等。曲调、歌词、舞步三者合一,并以月琴、二胡或笛子伴奏。曲目有《阿老表,你要来尼咯》《阿哥阿妹跳脚来》《正月十五赶猫街》《喜欢不喜欢也要喝》《我的阿老表》等。
3.阿苏者调。“阿苏者”流传楚雄市及南华、双柏等县的自称“罗罗濮”的彝族中。有独唱、合唱、对唱和领唱加合腔等。每调分若干节,每节分上、下两句,每节唱完带“阿苏者,哟罗!”曲调分为青棚调、山歌小调两大类。青棚调主要在娶亲、入宅等喜庆场合中唱,也可在生产劳动中唱。如在办婚宴的青棚中,主家设有酒席,唱者席地面坐,双方对答自如,一唱便是通宵;听者少则数十、多则上百,喜气洋溢,热闹非常。山歌小调又称散调,有“阿苏者”“阿乖佬”“小仁义”“冷气腔”“江迤调”“阿确是”“爱笑佬”等多种唱腔;有谈情、爱慕、挖苦、挂念等诸多内容,属情歌类型,只可在跳歌场上唱。唱时男女围成一圈,三弦伴奏,合节踏歌,从者十几人到数十人。
4.阿乖佬。该调流传于双柏、楚雄、南华三县市彝族聚居的山区,属男女情歌,汉语演唱,因唱词最后一句以“阿乖佬”“小乖佬”作结语而得名。曲调短小,一般两个乐句,最短的只有6小节,最多也不超过12节。演唱随意性大,多男女对唱,也可独唱、众男女对唱或合唱。唱词讲究韵脚,有小三弦伴奏。
5.毕摩调。又称朵觋调,是彝族神职人员念诵经文或祭祀鬼神时念或唱的特有腔调或曲调。多属叙事,除祭祀鬼神外,还唱风水地理、民间传说。唱词为彝语,唱起来像朗诵,曲调平直,变化不大,只是随着词的多少和声调的高低有所变化。有锣、铃法器等伴奏。
6.古遮调。意为跳脚歌。流传于牟定、姚安、广通等地彝族中。有时无实词,仅仿效吹奏葫芦笙时的乐声哼唱,如“哩噜嘞嘞嗯噜嘞嘞”“噜—嘞哩嘞—嘞哩嘞”等;有实词的词格灵活多样,有3、5、7、8、9、11等句式,常用“啦哩啦”“罗哩罗”等虚词衬腔,用假嗓高腔演唱。曲调多是宫、羽、徵等五、六声调式。可独唱、齐唱、对唱、领唱加合腔等,无性别、年龄及时间、地点限制。有月琴、三弦、二胡、竹笛等伴奏。
7.啊噻调。彝族叙事歌的曲调。主要流传于双柏县的大麦地、安龙堡等乡镇以“车苏”自称的彝族中。有大部头的唱本,多属有关日月星辰、河流山川、花鸟鱼虫、四时家事等事物起源的传说、故事及神话。彝族创世史诗《查姆》演唱时,便是以啊色调为主。其曲调婉转抒情,音域宽广,跳动较大,一般音域在14度以上。用彝语演唱,唱词多为五字句,也有七字句,讲究韵脚,衬词哼腔较多。由于很多句的开头、结尾都用“啊噻”“哟噻”“哎哟噻”等作衬词,故名“啊噻调”。演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一人领唱调头、调子,众人和腔(帮腔);另一种是多人合唱调头,进入调子后由一人领唱,众人和腔。凡属叙事性的,都是一人领唱,众人和腔;情歌则出除了和腔外,都是男女对唱。因啊噻调属于山歌体裁,不在家里唱。
8.嘎拉颇调。彝族叙事歌的曲调,主要流传于大姚县昙华山区,在婚丧嫁娶时演唱,有时也边舞边唱,多数是2/4拍。在曲调进行上类似梅葛调,又似说唱,近乎口语化。节奏多为 ‖× ×. × ︳×.× ×‖,强拍短,弱拍长,属一种变节奏的进行,切分音、前十六分音符、后十六分音符较多,曲调变化不大,多为羽调式、宫调式。
9.玛嫫若调。彝族民歌歌种,主要流传于大姚昙华山区,内容广泛,可唱情歌、四时风光,多为即兴创作。曲调不多,短小流畅,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男女老少都能演唱,是一种比较普及的山歌。多为羽调式、宫调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