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

家乡区县: 云南省楚雄市

10.灶逐。也记为“早除”,意为赞调,即酒歌。主要流传于武定、元谋、禄丰等县自称“纳苏”“乃苏”“纳罗”等东部言语的彝族中。用彝语演唱,多帮腔。正调由一人领唱,其他人齐唱帮腔(帮腔部分也可独唱),曲调有传统的套式,有古彝文唱本。内容多是祝贺年岁收成、赞扬婚姻美满,缅怀祖先功德,迎宾、劝酒、留客等。5字韵句,多在年节、婚娶或酒宴上由成年人边喝酒边歌唱。曲调一般是2~3个乐句,一个唱上句,众人合唱下句。无伴奏。部分曲调还有固定的煞尾格式。
11.家调。流传于武定、元谋两县彝区。多在年节、婚娶、吉庆时唱。唱述内容有宇宙成因、人类起源、农事、礼仪、婚俗等。有一人领唱、众人帮腔,也有双方盘唱。曲调平直,说唱结合,多是上下乐句,终止音都主和弦三音,并下滑至降三音,多为宫、徵式。无伴奏。
12.潮逐。意为山歌调。流传于武定、元谋等县自称“纳苏”“纳罗”等东部方言的彝族中。内容多为表达男女爱情,抒发内心思念,赞美对方举止等。歌词有传统词,也有即兴词。曲调多为商、徵式,变化较大。演 唱起来高亢奔放,节奏自由,每句开头都由低7度左右往上滑至主音。一般都是青年男女在山野对唱或独唱,忌在自家或他人屋内唱。无伴奏。
13.哭嫁调。彝族叫“器逐”,主要流行于武定、元谋等县自称“纳苏”“纳罗”等东部方言的彝族中,为姑娘出嫁仪式上的曲调。五言韵句,其歌词固定,主要表现女儿出嫁之际与父母、长辈、女伴间,与家乡山水、草木、牛羊、乃至房屋、工具间的哀怨和离别之情。曲调一般为2个乐句,旋律并一复杂,多为宫、徵、羽调式,唱时在第一乐句长音的下滑音上猛然收住,呈哽咽状;第二乐名长音之后连接着抽泣状的悲伤长音。曲调悲凉,无论唱者听者,往往泪流满面。无伴奏。
(三)舞蹈
楚雄州境彝族歌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左脚舞、三弦舞、四弦舞、芦笙舞、花鼓舞、十二兽舞及傩舞(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羊皮鼓舞等等。这些歌舞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1.左脚舞。又称月琴舞。这是一种在月琴、二胡伴奏下自弹、自唱、自跳的群众性集体舞蹈。左脚舞源于牟定,在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年)便已流行。舞蹈多在场院或山间坪子上举行,舞步踏着琴声、歌声,一人唱、众人和,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舞蹈以腿脚动作为主,以踏、踢、跺、弹加颤动为基本步,各种不同的套路均由这几个主要舞步变化而来。其中贯穿始终的双膝闪颤动作,既可使舞步富于弹性,跳起来有如踩在弹簧之上,又可使众多的舞蹈者据以统一步伐和动作。在一些组合中,甚至在脚后跟不落地的,连续不断地跳时,双膝仍需保持其闪颤的动作,以不失左脚舞特有的韵味和风采。跳左脚舞时所唱的调子称左脚调,有小二胡或月琴伴奏。演奏的人既是领舞者又是指挥者,只要他的乐器一换调子,舞蹈也就随之改变。
2.三弦舞。又称“翻歌”,是彝族古老的民间舞蹈。流行于楚雄市和南华县的大部分彝区。因以大三弦伴奏引领而得名。分“纯舞”和“歌舞”两种。歌舞以对唱为主,歌词多为即兴创作的七字句,内容广泛。“纯舞”则以跳舞为主。祭祀场合,老幼均可入舞,平时则多为男女青年聚跳,互对情歌。跳时时围成一转圈,随着大三弦的弹拨边跳边舞,踏节合歌,小三弦、竹笛伴奏和之。舞蹈动作主要有抬腿、踏步、勾膝、趱步、转身、踮步跳等动作,组成“倒躜”“马四踢”“三面舞”“穿花笙”等套路。男子舞步稳健、雄浑有力;妇女动作一般较小,随着节拍,或手拉手、或手搭肩,加以配合。形式有直歌、翻歌、趱歌等数十种,每逢节日、吉庆、婚丧、祭祀,聚众而舞,通宵达旦。
3.芦笙舞。以葫芦笙伴奏而得名。流行于楚雄市山区和双柏、姚安等县的彝族中。动作粗犷豪放、原始古朴,通常在节日庆典、娶亲嫁女、立木入宅时举行。有开场调、岔起调、消夜调、吃酒调、天亮调、关龙调等30多种调式,动作有跺步、勾膝、折腿、转身、倾身等。其主要动作在下肢,跺踏稳沉,步伐坚毅,洒脱有力,上身的俯仰幅度也较大。起舞时,男女十几人或几十人成一排或半圆形,在葫芦笙的伴奏下,翩翩起舞,颇具喜庆而热烈的气氛。
4.打跳。彝语称“古遮”,系属彝族民间广为流行的自娱性舞蹈。各地风格不尽相同,因而汉译有跳歌、跳脚、跺左脚、跳左脚、左脚舞、三跺脚、芦笙舞等多种称谓。其形式是男女相间,手拉手,围成圆圈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舞蹈动作在脚,舞时男女人数不限。各种套路以欢快舞步居多,比较流行的套路有追跳、抢盘壶、背大板、送脚、一跺脚、三步一松脚、旋转等16套。一般都有唱词,其内容因地而异,旋律流畅、轻快,一个调有4~6句。动作随曲调而变换,节拍完整。多用月琴、京胡或竹笛、芦笙、唢呐等伴奏。
5.八脚穿花。主要流行于武定彝区。舞蹈分八脚,每脚有一个单独存在的曲子。八脚的曲调、动作各不相同。每一脚又是单独的一套动作。一脚较慢,二脚较快,三脚中速,四脚稍快……八脚连贯起来,有快有慢,有急有缓。曲调有商调式、宫调式、徵调式、羽调式,因动作如仙女穿花,而且没脚中的舞蹈动作都有穿花,只是每脚穿法不同,故名“八脚穿花”。
6.丝弦舞。主要流行于双柏县彝族民间。农闲假日,青年男女聚集在空地上,男子怀抱四弦琴边弹边舞,女子拍掌而舞。舞姿柔和、优美、细腻,脚起脚落有一股悠劲。动作有抬腿脚、踮脚、对脚、踢脚、串脚、压脚、翻半身等十几套,双手在胸前拍掌,跟着乐曲,每一拍子拍掌一下。参加人数不限,但一般都是双数。围圈跳舞者随着脚上动作的变化,身体的方向也不断转动。
7.跳丝。流传于楚雄市和南华县彝族聚居的山区,因舞时以“丝”(葫芦笙的一种)伴奏而得名。当地各村均有“丝班”,婚娶或吉庆日请来作舞。舞蹈原有72套式,现仅有12套组合,分为反映生活和摹拟动物两类。反映生活的如羊歌、翻歌、鹞鹰舞、歌卡直歌、荞粑摞麦等;摹拟动物的如猴子舂碓、斑鸠吃水等。其步仗旋律缓慢轻盈,上体保持相对平衡,随步伐左右移动,动作分段各异。一般只在婚娶、入宅等喜庆之日进行。跳时男女成一排或半圆形,少则十几人,多则数十人,们着优美的笙声,翩翩起舞,气氛喜庆、热烈。
8.披毡舞。彝语叫“几什瓦那目”,流传于元谋、永仁两县的小凉山彝族中,多在节日或婚丧日进行。该舞不拘男女,以手的动作为主。舞时把披毡披于肩上,双手握住披毡两侧边缘,上、下、左、右舞动;或两手交替从上往下盖;或一手叉腰、另一手向里外摆动;还有将披毡向前、向后反复甩动,向前甩至胸前、向后甩到双肩。步伐有一步一靠、慢步走等,脚步稳健、扎实,作碎步时则轻松自如,舞姿翩翩。有时也边朗诵边舞蹈。
9.花鼓舞。彝称“热波比”,流行于双柏县彝区。一般由各村的花鼓班子在逢年过节或遇到丧事时进行表演。舞蹈者全是男子,其中领舞者(花鼓师傅)1位,手持木制龙头,龙头上插野鸡羽毛,系有红绸扎成的绣球,作指挥用。其余至少有4位各自身背牛皮鼓,红色鼓身、用绸带斜挎于右肩上,鼓悬置于左腰旁,左手拿白毛巾一块,右手持鼓槌击鼓。打鼓和有一定的程序,每套动作都有步头和收步,动作先后顺序及队形变化都有严格规定,由领舞者用手中龙头指挥。舞蹈在重拍时向上弹跳,一拍出鼓一下;两脚灵活,双膝左右崴动,有小腿在空中划圆两圈和空中崴膝等高难度动作。表演作分段进行,每段舞蹈之前,要先唱花鼓词,其曲调分“玩场歌”和“送丧歌”两种。间歇时唱玩场歌,出场和慢跳时唱送丧歌。整个舞蹈开朗豪放,庄严肃穆,有大钹、小钹,大钗、小钗,大锣、小锣伴奏。
10.十二兽舞。十二兽即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12属相。彝族以虎为岁首,以雌性为尊,是故十二兽舞又叫“跳母虎舞”,彝语叫“罗嫫捏姿”,为接母虎神之意。这是一部古老的原始舞蹈,在每年正月(虎月)的第一个属虎日进行,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平安。原流行于楚雄、南华两县彝族聚居的山区,现今仅流传在以楚雄市树苴乡为中心的方圆200平方千米范围内。舞时,舞者的面部及手脚的裸露部分都分别画有各自所扮兽类的斑点、花纹,穿着用条藤、树皮、山草编制而成的“兽衣”,肩披棕叶,模仿十二兽的习性动作,在毕摩的主持下,随着锣鼓声、号角声,边跳、边唱、边舞。歌舞除展示人类生产、生活的各种样式及农耕动作外,还有歌颂十二兽的曲调和尊崇母虎神的毕摩祭辞。舞蹈内容有接母虎神、迎母虎、祭虎神、母虎降临、群兽狂舞、农耕展示、独兽发威、众兽争霸、送虎神等9个方面,其中接母虎神、迎母虎、祭虎神、送虎神属于祭祀性舞蹈;群兽狂舞、农耕展示、众兽争霸属于群体共舞的娱乐性舞蹈,主要展示人类生产、生活中的犁田耙地、种麻割麻、纺线织布,种荞、割荞、打荞,撒秧、栽秧、薅秧、割谷子、掼谷子等农耕动作;独兽发威则是各自模仿十二兽的野生习性,有咆哮、怒吼、蹬腿、奔跑、捕食等动作。舞蹈起步时都是先迈左脚,依照锣声,一跬一步、一阴一阳,扬手踢腿、相互承接;边舞边唱,舞步由慢到快,指挥的锣声也由缓到急,把歌舞活动推到高潮。
11.羊皮鼓舞。彝称“乃低”,原属彝族香通祭祀土主、驱逐鬼神时的舞蹈,后逐步发展成群体性舞蹈。通常以说唱及打击乐羊皮鼓、小铓锣及摇铃、司刀、令牌等法器的乐声相伴,击鼓踏节。其舞步古朴而奇特,主要有崴脚、勾膝、闪身、转胯、窜花、跺等动作。说唱内容有宰牲调、开堂调、五兵哥、接官二马、收兵押马等。在元谋、永仁两县的小凉山和其他一些彝区,多为独舞,舞者以羊皮鼓为乐器,击鼓踏节,四方跳拜,口中念念有词,边击鼓边全身颤动,双肩前后快速抖动,塌腰翅臀,伴有以全蹲姿态向左右纵跳或向上高跳等技巧动作。
12.毕摩祭祀舞蹈。毕摩做法事时的舞蹈。届时毕摩左手持鹿角、鹰爪、鹰翅、锁链等法器,右手挥摇法铃,口中不停地吟诵经文,手舞足蹈,边舞边吟,显得庄重而深沉。
13.大锣笙。流传于双柏县法脿镇的者柯哨、上者窝、李方村自称“罗武”的彝族中。火把节期间,男女老少围成圆圈,领舞者手持大锣,身着彝族盛装,头戴草帽,帽上插着箐鸡尾,有的帽沿还配有花和飘带,众人配合敲响的大锣笙的锣点舞蹈,并随着锣声的变化跳出各种招式,一般要跳12锣。其中,有两个戴木面具的人装扮成哑巴(又称鬼脸子或喜鹊神)穿插于其间,扮为一公一母。舞姿多变,粗犷奔放。
14.老虎笙。流传于双柏县法脿镇麦地冲彝村。每年农历正月初八至十五日,由8名男青年扮成8只老虎,其形象是用披毡扎成两支大耳朵由前额伸出,彩画花脸,口露木雕虎牙,膝盖以下画有老虎斑纹。围场起舞,表演撒秧、耙地、栽种、收割、掼谷子等生产舞以及亲吻、交配、抱蛋(护仔)等生殖舞和搭桥、开路、盖房等生活舞。

AoK1(2015-05-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