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豹子笙。流传于双柏县大麦地镇彝族聚居的峨足村。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和七月半祭祖节时,皆举行饰豹驱邪祭祀舞。由男青年(现由男童)装扮豹子,少则12人,多则不限,须偶数。舞者全身裸体,头部和面部用棕皮扎裹,胸窝及后脊划一黑线,其他部位勾画似铜钱花的花纹,中间用白色点画。在锣声中,手持木棍的“豹子”相互打斗,弹棍、绞棍、翻棍等交替进行,踏步、颠步、搓脚步、飞脚等动作变化多端。其中要表演“豹子抢食”,由一“豹子”扒下护住胸前“食物”,其他“豹子”先后上前争抢;接着到各家各户的土掌房顶和屋内追逐打斗,主人抬出果子和食物,热情招待。舞蹈目的,旨在驱邪免灾。
16.大刀舞。主要流传于禄丰县高峰乡彝族中。从数可多可少,由男子3人装扮孔明、孟获、关羽,其他人小鬼,表演“孟获练兵”。用锣、鼓伴奏。
17.耍刀舞。流传于元谋、永仁两县的小凉山彝族之中,多在丧葬时进行。4个舞者在尸架后以碎刀颤动砍杀,边舞边唱《阿鲁举热》,以赞颂死者生前的功绩。
(四)乐器
彝族民间乐器可分吹奏乐、管弦乐、弹拨乐、打击乐4类,每类又含乐器若干种,兹谨作简要记述。
1.大三弦。是彝族跳三弦舞时的主要伴奏乐器。由弦头、弦扭、弦杆、弦盆、弦码、弦线、弦滚和挎带构成,总长约110厘米。弦头稍扁平而向后卷曲,与弦杆连在一起,由杨寸木制成。弦盆是一个圆而空心的琴箱,以马樱花树木制作,厚约12厘米,圆面直径约20厘米,凿成中空圆盆,盆面蒙覆羊皮、箍紧,作共鸣腔。弦扭3个,以栗木制成,每个长约10厘米;弦码宽约4厘米、高约2厘米,其作用是、是在弦盆皮面上支撑弦线,并传递弹拨振动声至盆内,发出共鸣。弦线以母山羊的肠子搓制而成,分老弦、母弦、子弦3根,各根粗细不同。弦滚用牛角尖片制成,在演奏时作弹拨弦线的器具。挎带系丝绸或布料,用于将大三弦斜挎于演奏者的胸腹部。
2.小三弦。是彝族演唱“阿苏者”“苦情调”时的伴奏乐器。总长约50厘米,结构和制作方法与大三弦相同。
3.月琴。又称龙头琴、四弦琴,是彝族“左脚舞”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弦头雕刻成龙头状,并饰以龙须,经弦杆与共鸣箱连在一起,弦杆上部左右各有一对弦扭,弦扭下方和共鸣箱上方按一定比例排列弦码,以作弹奏时的音阶。共鸣箱呈圆形或八角形,箱表刻有龙、凤等各种图案,下方拨弦位置处有一直径寸许的圆孔,让弹奏声经小孔传入箱中产生共鸣。其选料用马樱花木或杨寸木制作。
4.小二胡。由弦杆、弦扭、弦筒、弦码、弦线和弦弓组成。弦杆用实心金竹制作;弦扭以栗木制作;弦弓用细竹和马尾制作,弦筒则是内径寸许的竹筒,弦面一端用蛇皮或蛙皮蒙箍。小二胡是彝族“左脚舞”的重要伴奏乐器之一,通常与月琴共同使用。
5.三胡。有三个弦轴、三根弦和一个琴弓(上有两束马尾),形状与二胡基本相同,只是琴杆和弦码比二胡稍长。其三根弦分别叫内弦、中弦、外弦,演奏时内弦与外弦奏出的都是和音,声音响亮浑厚,是牟定老人舞中的主要伴奏乐器。
6.四胡。有四个弦轴、四根弦和一个琴弓(上有两束马尾),形状与三胡基本相同,只是琴杆和弦码又比三胡稍长。流传于大姚、永仁两县,主要用于跳脚时伴奏。
7.葫芦弦。又称葫芦琴,彝族民间弦乐器,彝族称之为“贝勤弦”。其形制与板胡同,然其发音筒系用葫芦制成。有高音、中音2种,高音者是将葫芦尖头切除,在切口处蒙镶楸木薄板,制成前细后粗的发音筒,其音明亮细腻;中音者是将葫芦底部切除,在切口处蒙镶楸木薄板,制成前粗后细的发音筒,其厚实柔和。整个葫芦弦由发音筒、琴杆、弦轴、内外弦、琴码、千斤、马尾弓弦组成,其构造、音域和演奏方法,与二胡基本相同。
8.竹笛。彝语称之为“笛噜”,是彝族吹奏过山调和跳弦子舞时的主奏乐器。“笛噜”没有笛膜孔,笛管的长短随材料(竹子)的粗细而定:竹管稍粗、其笛身也相应稍长,发出的声音也越渐低沉苍老;竹管稍细、其笛身也随之稍短,发出的声音越高亢尖锐。音域为两个八度音区。
9.小闷笛。俗称“皮哨子”,彝语称之为“奔阶黑笛噜”,由笛管和哨子两部分组成,属三孔单管簧乐器。笛长6.5厘米,笛管粗0.7厘米。笛管正面有3个按孔,背面有1个按孔。正面3个按孔间距相等,背面1孔位于正面2~3孔之间。笛管选用山间凤尾竹制作;哨子则用橄榄树或蜜枝树上的虫壳加工制作而成。这是在彝族聚居地区流传悠久的一种民族乐器,吹奏时左手捏竹管,一、二、三指分别按一、二、三孔,小指扶竹管末端;右手由远至近不断煽动,使声音变得圆润、柔和。人们在山间野外放牧、耕作而思亲怀友、缅怀故人时,常即兴以小闷笛吹奏忧郁的曲调,如苦情调、心肝调、仁义调等等。
10.哔噜。有如洞箫,以芦苇为吹管,长5~6.6厘米,管稍为吹口,管上烙5个洞为音阶。吹口有木楔由斜码口插入,楔长约5毫米,吹奏时口含吹口木楔处。有单管和双管两种,单管哔噜音色柔和圆润,近似“巴乌”;双管则是将两支单管的哔叽噜一侧分别削平后捆绑在一起,吹奏时两管同时发音,声音粗犷浑厚。哔噜多属自制,在放牧或田间休闲时吹奏,曲调较短,很不固定。
11.寸笛。流传于牟定县蟠猫乡,以山茅竹制作,长约10厘米。吹奏时靠唇、舌控制簧片的深浅及气流的大小来发音。一支筒音为 B 的寸笛,可吹出8~11度的音阶;也可以用筒音DO、La等指法演奏。寸笛发音响亮、悠扬,但音域较窄,只能吹奏一些民间小调和当地左脚调,属民间自制、即兴吹奏、自娱自乐的小乐器。
12.葫芦笙。称之为“奔”,是彝族在迎宾、接亲、敬酒、嫁娶、乔迁等喜事场合中不可缺少的吹奏乐器。葫芦笙根据其使用场合以及不同的音高,可分为“奔阿”“奔陀罗”“奔聚利”3种,均由葫芦和5根长短不一的发音竹管构成,每管可发2~3度音。其中,“奔陀罗”在最长的一根竹管顶端套有一个小葫芦,以弱化低音,多在葫芦笙舞开场时、或在庄重场合演奏。
13.唢呐。俗称叭剌,彝语称为“噻勒呢”或“利勒”,属吹管乐器,是彝族在丧事场合中使用的主要乐器之一。其形状、音孔、大小与汉族的唢呐同。由哨、气牌、管子、杆和碗5部分组成。古时的彝族唢呐系用马樱花木或红木制作,现代则用金竹和铜片制成。哨子则用一种野生虫蛹的外壳制成,俗称“皮哨子”,也有用稻草茎或芦苇秸制作的。吹奏时多用循环换气法,音域为3个八度音区,声音高亢尖锐、悠扬婉转。有比较固定的曲调,可独奏,也可合奏或对奏。
14.阿乌。流传于彝族民间的一种古老的吹奏乐器,用胶泥做成,形似饺子,有1个吹孔,3个指孔,仅能发3~4个音。经楚雄州文化艺术中心演奏员张文俊反复试验、不断改进,阿乌的发音孔从3个增至9个,质料由泥制变为陶制,并形成了外形尺寸从8厘米至50厘米不等的系列阿乌,音区从大字1组的C音到小字2组的C音,超过4个8度,大大扩展了音域,使阿乌成为一件既可独奏又可参加合奏的乐器。
15.响篾。又称“口弦”,彝语称之为“勒拜”,属簧管乐器,以金竹片制成,长约18厘米、宽约0.5厘米。制作时用刀削薄竹片,并在中间镂空、刻出簧舌。簧舌的首部宽而薄、中部窄而厚,根部较薄、与片头处相连,并配有簧片保护套。根据乐曲表现需要,由两片或三片组成一组,1个簧片为一个固定音。在吹弹时,常将一组簧片排成扇形,以左手持其尾端,将扇面放入微张的嘴唇间,右手轻轻弹拨簧片,以口腔作为“共鸣器”,通过唇、舌及口形的变换控制气流的出入及音的高低、长短。其音调低沉,音色优美动听。主要由彝家妇女在夜幕下演奏。
16.树叶。彝语称之为“席派”,彝族群众在林间旅行或劳作之余,常随手摘下柳、柚、枫、杨、棠梨等无毒树叶,即兴吹奏过山调、仁义调、采花调或其他小曲。音调主要通过控制气息和口风的轻重缓急来掌握,其音清新、甜美明亮,可吹出3个八度音域。以树叶吹曲调,多为男女青年表达情思所用。
17.过山号。分别由“大号”“筒子”两者组合而成,通常在丧事场合或迎送贵宾客时使用。届时,筒子与大号交替吹奏。吹奏时以“班”为单位,每班由一支筒子、两支大号共3人组成。“大号”和“筒子”均以黄铜片为主材料制作而成,长3米以上。吹奏时用循环换气法,不同的气息可吹出不同的音响,其音低沉浑厚,能传至数里之外。
18.羊皮鼓。也称扁鼓,属打击乐器,是彝族“香通”祭祀土主时的主要法器之一。羊皮鼓形如带柄的圆扇,鼓面大小不一,用羊皮蒙绷而成。鼓的直径30~40厘米,厚约1.5厘米,柄尾系有多枚铜响铃。击鼓棍则用细金竹条制成。也有双面羊皮鼓(俗称拨浪鼓),大者直径0.8米、小者约0.3米,用铁或铜作框,两蒙羊皮,贯以木柄,鼓两边各县两个小铜铃和一根小木棒,以打击鼓面或手摇木柄发声,多用于香通跳神和祭祀舞蹈。
19.牛皮鼓。又称双面鼓,属打击乐器,是彝族祭龙歌舞时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通常与唢呐、笛噜、芦笙、钹等乐器组合使用。牛皮鼓用马樱花木做鼓筒,用牛皮做鼓面,用水冬瓜木做槌鼓棒,用野生藤蔓做挎带。在祭龙歌舞中,牛皮鼓的鼓点激昂欢快,起着掌握现场节奏的作用。
20.羊角号。彝语称之为“丫啰秋”,属簧舌乐器,是彝族毕摩祭祀时的主要乐器之一。羊角号由羊角与簧片两部分组成,制作时将羊角背面钻开长4厘米、宽约1厘米的长方形小口,再把刻好的簧片置于羊角背面的开口处,用蜂蜡粘住小口边缘即可。簧片的厚薄可控制音调的高低,吹奏时利用口腔的一呼一吸,使簧舌振动发声,其声响低沉,可发出两度音。在丧事场合中常常用两支不同音律的羊角号,以一呼一应的方式交叉吹奏,音律高的为“雄”号、低的为“雌”号。毕摩念完一段经文,就吹一次羊角号,表示孝子孝女的哭声,表达他们对死者的哀悼之情。
21.牛角号。彝语称之为“扭啰秋”或“阿鼓”,是古时彝族的号角。多用黄牛角制作而成,也有用绵羊角、山羊角制作的,其规格大小不一,一般长25~30厘米。制作仅需将牛角尖部磨平后,钻孔成吹嘴。吹奏时用左手把住角底,右手持角上端,以嘴贴孔吹奏,可发出三度音。号声浑厚悠扬,原多用以召集众人,现多在丧葬场合吹奏。
22.司刀。彝族民间打击乐器,也是彝族祭祀土主时的重要法器。铁质,小圆环,环环相套,带手柄。香通祭祀土主时,口诵经文,手持“司刀”左右摇动,使之发出响声。通常与羊皮鼓、法铃、令牌、小镘等合奏。
23.法铃。又称“摇铃”,彝语称之为“朱”,属彝族祭祀活动的传统法器之一。铜质,经铸造而成。在毕摩祭祀中,通常与鹿角、鹰爪、锁链等合在一起使用;在祭祀土主时,则与羊皮鼓、司刀等合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