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秋街。每年农历的立秋之日,彝族忌农活,男女老幼相聚到附近的草皮街赶集聚会,叫赶秋街。赶秋街的地点有的一乡(镇)一处,有的一乡数处,如大过口乡便有大益鸡、杞岔拉、磨刀箐3处赶秋街的地方。秋街之日,邻近地区的汉、回、白、苗等各族群众也前来参加。街上各种土特产品、衣物百货、糕点糖果、铁木农具、畜禽产品等等,应有尽有;饮食则以羊肉汤锅为主,也有凉粉、汤圆、米线、卷粉等出售。秋街在就近为彝族人民提供农副产品交易的同时,也是男女青年的社交场所。男女对歌的歌声,为跳脚伴舞的三弦、竹笛、芦笙的音乐声,在山间林下不绝于耳。位于楚雄市西部树苴、三街、八角3乡镇交界的三尖山,每年的立秋日,皆举行盛大歌会,周围数乡彝族群众前往对歌、跳舞、做买卖,并祭祀三尖山上的土主神,习称“三尖山歌会”。相传,三尖山是为人间找回太阳的3位姑娘所化,人们于每年在此举行歌会是为纪念这3位为人类找回光明的彝家姑娘。
7.七月半。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彝族家家户户,日间爆炒燕麦、蚕豆、玉米等物,言祖先要去打仗,特为其准备弹药干粮(以爆响声象征弹药);晚间杀鸡宰羊,招回祖先灵魂安抚祭献,日间还需煮一鸡蛋给小孩叫魂。新中国成立前的七月十四日,彝村常由巫师和长辈老人组织一班人,挨家挨户驱逐邪魔恶鬼,并将摹拟物送到远方避静之处,淋以畜血,挖坑深埋,以期禳除村中祸祟。
在楚雄市山区,彝族又把此节称为“炒食节”。是日,彝家主妇将少许燕麦、蚕豆、玉米、小米、荞子等“五谷”炒熟后,先祭祖,而后家人食之。彝语称之为“路末噜楞”,为炒食之意。
在双柏县境,每逢七月半,双柏、峨山、新平、镇沅、景东5县彝族,聚集嘉镇境的大红山,在巫师主持下祭祖先、祭野鬼,进行盛大歌舞及贸易活动,习称“鬼节”。
8.尝新节。于农历每年的八月十五日举行。时值水稻、玉米等作物已近成熟即将开镰收割之际,彝族农户在大田大地中选出部分已成熟的谷物,取回家中食用,俗称“尝新”。家人食用前,先祭祀祖先和各种有关神灵,然后喂牛、喂狗,人再食之。
9.十月招。于每年农历十月初十举行,为彝族祭献祖先的节日。届时,同一宗支的彝族汇集于祖茔,椎牛、宰羊、献酒,祭祀历代祖先。
10.跳虎节。双柏县法脿镇小麦地冲彝族每年农历正月初八至十五日过跳虎节,彝语称“罗麻”,意为吉祥之虎。至期,全村男子于村后祭拜土主之后,选出8人,将其脸面、手脚和外露部分划上虎纹,身裹披毡化装为虎,在黑虎头的率领下,跳有关生产、生活及与之相关的各种舞蹈,然后众“虎”进入村内,为各家各户驱鬼除祟,彝称“罗麻乃轰”。
11.赛装节。属楚雄州境永仁直苴和大姚三台彝族特有的节日。永仁直苴彝族的赛装节于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举行,大姚三台彝族的赛装节则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举行。届时,姑娘们换上一套套自己亲手制作的漂亮服装,参加跳脚娱乐,展示自己美丽的身姿和精巧的手艺。当地彝民家家杀鸡宰羊,饮酒欢歌,四周彝族人也从百十里之外赶来参加这一节日,兴致勃勃地观看当地彝族妇女进行服装比美。姑娘们把自己精心制作的服装全部亮出来,有的姑娘一天之中要换四五次衣服,谁的服饰设计精巧、花样出众,谁就能赢得人们的赞誉。赛装节上,刺绣珍品琳琅满目,飞禽走兽、流水行云、山花野草,各种大自然的奇异景物,几乎都被融汇到了彝族妇女们巧夺天工的刺绣之中。到了夜晚,赛装节进入跳歌会。人们通宵达旦地跳舞、唱歌,但即使在夜晚,姑娘们也会不停地更换新装,梳妆得十分美丽。
12.牟定三月会。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至三十日在云南牟定县城举行。这个会具有赶集和物资交流的明显特征,故称又为“三月街”。白天以“街”为主,届时相邻数县的彝、汉各族群众乃至省外商旅,携带自己的土特产品,进行物资交流;夜晚以“会”为主,彝族群众身着盛装,和着琴弦与笛声,通宵达旦跳“左脚舞”。与会者常达万人左右。
牟定三月会原属庙会与彝族习俗相互习染而形成的一个集会,据道光《定远县志•风俗》(牟定原名定远)记载:“三月二十八日,就城外南郊东岳宫赶市,四方远近商贾汉夷辐辏,买卖农器货物,至四月初二方散。”同书还记载有被称为“白倮倮”的彝族“撒毛朵”人“每年三月二十八日,赴城南东岳庙赶会,卖蓑笠、羊毡、麻线。至晚,男女百余人,嘘葫芦笙,弹月琴,吹口弦,唱夷曲,至县署二堂跪拜官长,就阶下环围,跺左脚至更余方散,此夷人跻堂称祝之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