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中国第一侨乡,对外交往和海外移民的悠久历史,铸造了这块神奇土地的辉煌。早在南北朝时,得广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必经口岸之天时地利,天竺高僧亲访溽洲(广海的古称),掀开了台山人对外交往的历史序幕。230年前,伴随着广海人陈学进赴南洋谋生,“华侨”的记载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就不断地延续。20世纪初,当贯通城乡的新宁铁路通车后,西方的建筑模式便乘着太平洋上的海风来到台山,聪明的祖辈再将其“西学中用”、“中西结合”,于是,一座座充满中西风情的侨房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冒出来,遍及台山的城乡里巷。
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台山侨房,形式多样、美不胜收。这些楼宇在修建时充分调用了中西材质,如英国的“红毛泥”、德国的钢铁、西洋花纹地砖、意大利进口彩色玻璃,俱为时新花样,其规模宏大、工艺精巧、装饰雅致,具有鲜明的中西合璧的特性。不同的建筑代表了华侨不同侨居国的特色,是侨乡台山一道永恒而又亮丽的风景线。按功能的不同,可分为风格迥异的四大类:骑楼、碉楼、民居别墅和公共建筑。
骑楼是台山城镇、圩集一种富有特色的代表性建筑,由中国传统的飘檐式建筑对西方卷廊式建筑逐步吸收、融化、演变而来。骑楼是在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建起,使两旁房屋相互连接,形成一条贯通全街的长廊,既防晒又防雨,十分适合南方高温多雨的气候,方便了商人招徕顾客,又便于行人行走。这种建筑具有狭长而亲切的感觉,楼高一般二至三层,首层做商铺,二层以上用来居住。千变万化的立面是它的特色所在,融通了中西风情,充满着浓厚的西洋建筑文化味道:巴洛克式的立柱、拱形的廊窗、凹凸有序的小阳台、形式多样的山花以及丰富多彩的灰雕图案,点缀着泊来的缤纷的彩色玻璃,让人叹为观止。漫步在台城的通济路,细细品味每一栋建筑、每一个图案、每一方寸的墙砖,历经80载风雨却依旧渗透着典雅的韵味,可以想象“小广州”当年的繁荣!端芬汀江圩在乡村圩镇中又是别具一格的,它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整体造型活象“回”字,中间是矩形空地,现存的94幢骑楼沿空地边线整齐划一布置。这里环境静谧、绿树萦绕、小桥流水,还有古老的骑楼、宽敞的广场,置身其中,仿如欧洲古罗马,又恰似江南水乡,中西美景在这里融为一体。
碉楼是台山华侨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干支。最早的碉楼出现在清朝,是为了防范洪水而兴建的。民国以后,台山地区匪患猖獗,社会动荡不安,富有的“金山伯”家眷成了土匪劫掠的目标。不少华侨为了家眷的安全和财产免遭损失,于是请外国的建筑设计师设计了碉楼图样,回乡后建造了中西合璧的碉楼。这种坚实雅观的碉楼,平面呈方形或矩形,楼高三四至六七层不等,门窗小而坚固,铁门钢窗,内部楼梯陡而险,墙体厚实,墙壁或顶层四边开有枪眼,有的还在顶层四角挑出建有“燕子窝”,楼顶设有了望台,登高远眺,可以对四周实行全方位的监控。台山碉楼数量众多、风格多样、形式很美,有廊楼式、裙楼式、罗马式、古堡式、西班牙式等,一般屹立在村头、村中或村尾。在台山,许多乡村都有好几幢碉楼,比如三合镇燕溪村就有6幢碉楼成一直线矗立在村中,蔚为壮观。台山碉楼以四九、水步、白沙、三合、斗山等镇最多。四九的福临楼,高9层,钢筋水泥建筑,是台山碉楼中最高最伟岸的一座,有“台山第一楼”的美誉。
民居别墅又称为“洋楼”,多以楼主的名字或根据楼主的意愿再冠以“庐”、“楼”、“堂”来命名。它跟骑楼、碉楼有类似之处:在建筑形式上也是具有浓郁的西方建筑文化色彩,兼有防盗功能。但独立的“洋楼”设计更新颖,讲求实效,体现了设计者和楼主唯美为美、以实用为本的设计理念,楼高一般二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观华丽典雅,有别墅式、庭院式、园林式、碉楼式。当年一些带有一定积蓄回乡的华侨都喜欢这种大屋,也因此形成了一条条多姿多彩的侨村,如端芬的模范村、斗山的浮月村、冲蒌的永盛村。
位于端芬庙边的“玉书楼”是“洋楼”中的杰出代表。这是一幢建于1927年的欧式别墅,同时又融入了中国建筑的园林布景与亭台装饰艺术,将园林、别墅、亭台三者巧妙地融为一体。楼内“现代式”的布局,加上形式多样的窗户、阳台几何图案,衬托着红的墙,绿的瓦,还有卓越的防盗功能,在山村林深人稀之地,如此精美工程,真是令人惊叹不已!
公共建筑是华侨在家乡捐资兴建的建筑的总称。这类建筑讲究比例匀称,不仅追求形式美,更注重实用性,建筑风格有哥特式、西方古典式和新民族形式等,多被应用在纪念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中,如教堂、宗祠和学校。建于1936年的台山县立中学图书馆,采用的是新民族形式的建筑风格,地上三层、半地下室一层,前有月台踏步,红墙绿瓦,重檐攒尖顶,在檐角、墙面、栏杆,用中国传统的“吻”、“莲花”图案和简化型斗拱装饰,加上宽敞的拱形门窗,庄重严肃的外部结构凸显着欧洲简约的设计理念,中西方的建筑特色在这里得到和谐的统一。
建筑从来都不是孤单单的木石结合,台山华侨建筑更非如此。在历史的沉淀中,台山人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建筑和辉煌的历史,也创造了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又独具侨乡特色的建筑文化
我的主页:http://abc.wm23.com/MSTHAHA
我的微薄:http://account.weibo.com/set/index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076140655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