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嘉陵江畔的小路沿山而上,古旧沉寂的村落就渐渐出现在眼前。现在这里已经无人居住,但旧时的房屋存留了下来。
“居民都已经搬走五年多了。”陈师傅是留守在金刚碑照看的工作人员之一,他说现在还不知道接下来会变成什么样子,暂时由他们照看着,以防发生火灾等险情。现在这里每栋房屋的原始结构还保留着,但有的内里已经拆除,只看见一些残缺的木梁、土墙。
这里迎山接水,整个村落被周围茂密的树林环绕,初春时节鲜嫩新生的树叶层层叠叠,山坳间有汩汩溪流流过,仿佛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
据资料记载,清朝同治年间,金刚碑就日渐繁华,米行、油行、酒坊、茶馆、客栈、铁匠铺遍布,多达几百家。在这里生活的村民们就在金刚碑溪河两岸的半山腰上建起了一座座穿斗青瓦房,简朴适用,一楼一底的石头墙、土墙、竹木夹壁墙的老房子,用石灰粉刷,依崖而建,独具巴渝特色。到民国时期,形成了姚家院子、熊家院子、郑家院子几家较大的民居建筑群。
陈师傅说,这些老房子除了逐年修整加固,大体结构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还依稀看得出最初的样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