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认识婺源,是在绚烂的油菜花图片里。来到婺源才发现,婺源的美,有自然的水墨美,更有文化的厚重美,让人还没离开,就已想念。
到达婺源时,已是晚上。夜空下的婺源文化广场,空旷炫丽。星江河的灯光如梦如幻,仿佛光和影在演奏着神奇的乐曲。蔚蓝色的光线倒映在水上,形成一个个漂亮的圆弧,和廊桥上大红色橘黄色亮白色的光线配合在一起,美艳无比。走在廊桥上,有人在拉二胡,有人在唱戏。风,轻轻地吹,把歌声送出好远。
次日,我们兴致勃勃地游览了一个又一个村庄。一处处建筑,一条条溪流,一副副楹联,都向我们述说着它们的故事。
1.李坑:小桥流水人家
李坑古称理田,据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裔。李坑村始建于北宋,是名副其实的小桥流水人家。河水清澈见底,一只只竹筏静静地泊在水上,颇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境。如书约我们上了竹筏。撑船的是个六十多岁的女子,竹篙轻轻一点,船就稳稳地出发了,任由我们摆出各种姿势拍照嬉笑。可惜只有几分钟的水程。
民房临水而居,马头墙呈品字形,墙体和天空自然连接,青石铺就的石板路逶迤其中。木桥、石桥随处可见。走进民房,每户人家都有一个天井,像天空的眼睛看护着家园,意在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田。天井的正下方有一个好运缸。据说古时的排水方法是在下水道里养乌龟,真是新奇有趣。家家户户都在梁坊、斗拱、窗棂、门楣等处刻上花鸟虫鱼,戏文人物等。石雕、砖雕、木雕比比皆是。主人还可以通过门上雕刻的“护净”里,看到客人的模样,来确定自己要不要见客。这“护净”,就相当于现在的“猫眼”。
李坑村的景点主要有狮傩庙、平安桥、文昌阁、中书桥、大夫第、通济桥等。中书桥是婺源最古老的桥,为单孔砖拱桥,是村中一位中书返乡所建。大夫第建于清朝咸丰年间,是五品奉直大夫李文进的官邸。通济桥坐落在东南两溪交汇处,形成了二龙戏珠之景:桥拱与倒影为珠,两溪为龙。
街上卖樟木梳子的特别多,有的现场在锯樟木,把它做成小垫子、小丸子、小链子以及筷子等。在一家石语轩的小店门口有一男子正投入地拍着非洲手鼓。六六还上去学了学,想给女儿买上一个,终因担心携带不便而留下遗憾。
2.江湾:书乡美名扬
隋末唐初,这里曾是一处云湾。北宋神宗元丰二年萧江第八世祖江敌始迁此处,后改称江湾。这里是江泽民的祖居地。江湾文风鼎盛,已孕育出学士名流的着术88种,任七品以上官者有25人,是当之无愧的婺源书乡代表。
江湾村口是荷花池,也称龙池。门上楹联写着:“水贴荷钱,买得湖光千万顷;山垂木笔,描成春色二三分。”对联是江湾经学家江永的杰作,被列为中国名联。
荷花池过后是萧江宗祠和古戏台的广场。萧江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曾被誉为江南70座宗祠中最好的一座。东阳工运报的27位文友在这里留下了全家福。
江湾还保存着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等古老徽派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江仁庆故居是徽商江仁庆清末民初在上海经商致富后回乡建造,为典型的徽派穿堂式结构。屋外13块护墙青石象征着主人13岁外出谋生,也是古徽州“前世不修身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真实写照;两扇窗户状如叶子则表达了主人叶落归根的愿望;削去石墙棱角,意在教育后人凡事要谦恭礼让。
江湾的井特别多,清澈的井水里还有鱼儿在嬉戏。南关亭前有一口大井,如一个巨大的石鼓。南关亭柱上写着:“静坐当思己过,闲谈勿论人非。”也许,为人当如井,有容有量,却从不喧哗。
穿行在江湾的小巷里,绿树、白墙、黑瓦、小溪,每一处都是一幅恬美的图画。小店里,卖的最多的是菊花茶。一眼看去,可爱的嫩黄色像小手牵引着我们的脚步。有一种皇菊,两元一朵。聪明的江湾人把它泡在玻璃杯里,那丰满润泽的样子,让人直想啜上一口。
3.晓起:古树高低屋
晓起是国家级农业生态示范村,始建于公元787年。据说其先人逃难至此,正值拂晓,见青山巍巍绿水潺潺碧草离离,便搭下草棚落地生根,取名晓起。
晓起村入口处,有一牌坊,上书:“中国茶文化第一村”。村头有一座茶亭,亭上有字:“来去匆匆,请喝一盅;分文不取,方婆遗风。”
晓起的村屋多为清代建筑,村中小巷均铺青石,回环如棋局,正可谓“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
晓起的大会堂看起来很破旧,斑斑驳驳的墙壁上写着文革期间的标语,有“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我们要念念不忘阶级斗争,念念不忘无产阶级专政,念念不忘突出政治,念念不忘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等。大会堂里摆满了以木雕为主的各种商品,樟木箱子、凳子、柜子,挤占了角角落落。
走在晓起窄窄的小巷里,一家又一家的村民在做茶叶。一口大锅放在门口,直接用手掌在锅里移动,新嫩的茶叶轻盈地翻滚,慢慢地蜷缩、柔软,发出细微的噗噗声,空气里弥漫着绿茶特有的清香。
在双眼井前,我们停下了脚步。导游介绍说,两口井前各有一个排水沟,打水前先在小井中洗桶,将污水倒入排水沟后,再到大井中取水。从水井穿过一条商街,眼前屹立着有上千年历史的“晓起神樟”。神樟下有人在展示行为艺术。他们穿着军装戴着军帽或斗笠,脸上抹着厚厚的古铜一样的油彩,和衣服的颜色一模一样。一开始,我以为他们是塑像。如书上去拍了照,他拿起枪做出各种姿势,行为艺术者很默契地摆出凝固的造型。时光,仿佛也在此刻凝固了。
4.彩虹桥:两水夹明镜
彩虹桥建于南宋年间,距今己有800余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最美廊桥之一”。彩虹桥长140米,桥面宽3米多,4墩5孔,由11座廊亭组成。
彩虹桥周围景色优美,青山似黛,翠竹如烟,碧水如玉。不远处,水面停着几只竹筏。一旁的树上挂着一串串红红的灯笼。有一块广告牌上写着大字:彩虹桥水上游览小西湖、鸳鸯树、摩崖石刻、镇水铁牛。往上游眺望,有五座连绵的山峰,名曰笔架山。山脚下就是碧波荡漾的文彭小西湖,是明嘉靖年间吴派篆刻祖师文彭命名。
走在廊桥上,迎面遇上几位老人,上装是很亮眼的红色,带了蛛网似的头盔,一看就是运动健将。廊桥的中间位置还有小供奉,塑着三个人,中间那个右手拿着U形头的工具,前方插着几柱香。两侧有一幅对联,上书:“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想来这是彩虹桥得名的缘由。
走下廊桥,来到巨大的水车边,往彩虹桥方向看,可以看到一个个独特的桥墩,像一个个大型的船头,有序地排列着。我不由得回味起导游的介绍:半船形的桥墩设计,分解了洪水的冲击力。条石砌法更是紧密牢固。确实,对于一座桥来讲,耐用永远比耐看重要。而彩虹桥古朴、美观,兼具了两者,实是难能可贵。
正遐想间,文友们纷纷走上了石磴。那石磴桥是铺在流水中的一块块的石凳组成。放眼看去,就像武打书中的水上漂。人只能朝一个方向行走,而且像踩在水上。我有些害怕。此时,广播似乎说出了我的心声:不要勉强去走石磴桥,不走的可以原路返回。于是,我又走了一回廊桥。
5.严田村:曲径通幽处
严田村是李姓最早由外迁入婺源的居住地,因李氏“占得从田之签”,且“以严治家”而得名。严田村宋代时共出了27名进士,被誉为进士名村。
远望严田村,山环水绕古树老藤。山被云喂得胖胖的,被鸟唱得绿绿的。慢慢走进严田,发现它曲径通幽,移步即景。油榨坊里,有古式的油榨长棒子,一旁还放着石磨等工具,让人感觉踏入了久远的时光。一位老人正在安静地数着钱。阳光斜斜地照在他脸上,有一种静谧的美。
来到甲路纸伞坊,墙体全是黄泥,走进去却是满屋亮色,各种色彩的油伞,或挂或搁或合,呈现出一片盎然的美。我的眼前仿佛走来了撑着油伞穿着旗袍的姑娘,一举一动尽显古典优雅。文友们悄悄拿伞做道具,走到屋外来秀上一回。纸伞坊的主人不急不恼,继续安静地在屋里作画。
继续往前走,有村民抬着树走来,楼楼像见到了宝贝一样,拿起相机一番连拍。有一段路,两旁的树木围出涵洞一样的造型,走在里面宛如走进了时光隧道。阳光从树的缝隙倾泻下来,柔软而迷离。
再走上一段,眼前屹立着一棵巨樟。巨樟旁逸斜出,可坐可躺可靠。巨樟已有1600多年历史,被村民拜为树神。巨樟胸围近15米,树冠的覆盖面积达到3亩之多,堪称天下第一樟。这里的小孩子,到了一定岁数,都要认巨樟为干爹。把孩子的“八字”用红纸包好,放入巨樟的洞隙中,再举行过继仪式,这风俗延续至今。
6.思溪延村:最是古朴美
思溪延村始建于南宋,至今已有800余年,以建村者俞氏(鱼)思念清溪水而命名。思溪延村被江西省誉为“历史文化村”,主要景点有聪听堂、明训堂和余庆堂等。
思溪延村村口竖立着一个巨大的算盘,再走上几步是石头垒成的拱,在蓝天的映照下,显得古朴又时尚。不过,去真正的村庄还要另外付钱坐上旅游景点车。
下了小车,一眼看去,思溪延村背靠青山,面朝溪流。天空的颜色,美得可以做跳舞的衣裳。整个村庄像篮子,盛满了阳光。阳光下,绿色的树木闪着明亮的眸,灰白色的墙壁述说着历史的厚重。村人在埠头洗着衣服和菜。时光静静。
走在思溪延村青石板路上,发现这里的外墙很多已经露出了里面的青砖,藤蔓爬满了墙壁。小巷又深又暗。导游介绍说,思溪延村是江西省重点的古建筑保护村。他边说边带我们来到燕尾古井,告诉我们这口井拍过聊斋。往里看,燕尾古井里面打着铝条,不知道是不是拍戏时站立用的。大家纷纷打趣,希望此行能遇上聊斋里走来的女子,那一定非常妖娆。
窄窄的小巷。有老人缓缓走过。有狗走走停停。想起老树画画题的话:“我坐在这里。有风吹过。有花开过。有人经过。”有时,生活就是这份淡淡的心情。
离开时,特工小邪如书等纷纷买下了村民裱了木框的剪纸撕纸作品。大家觉得花那么少的钱就能把思溪延村的灵性和厚实带回家,实在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英国诗人艾略特说:“很深的声音是听不见的。但只要你在听,你就是音乐。”真正的旅行是一种寻找,寻找精神的腹地,寻找心灵的家园。心丰满了,人才不会寂寞。婺源之行,那葱茏的青山,碧绿的江水,黑白的建筑,智慧的楹联,厚重的文化,直叫人内心柔软丰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