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21克》和《神秘河》中领教了西恩·潘这位集奥斯卡、金球、戛纳、威尼斯、柏林五大电影节影帝为一身的大满贯演员的演技之后,他再次以这部讲述了一个传奇人生的影片《荒野生存》向人们昭示了他的导演才华。其实这并不是西恩·潘第一次拿起导筒,只不过他的前几部作品远没有这部《荒野生存》的影响力大,也没有像这部作品一样显示出如此惊人的执导才能。
这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影片,单就那个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就让人眼前一亮。1992年,品学兼优、身为运动健将的美国大学生克里斯托弗·约翰逊·迈克坎德雷斯。从艾默利大学毕业,面对前途无量的事业机会,克里斯托弗却选择了一条令身边人倍感匪夷所思的人生道路,他抛家弃业,将自己的两万四千美元的存款全部捐给慈善机构,离开一切现代文明,远足阿拉斯加的荒蛮之地体验生活。最终,迈克坎德雷斯因为误食了毒草,而死在了阿拉斯加森林中一个废弃的公车之中。当然,迈克坎德雷斯的这段个人经历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般惊险,并不是一种独行侠一般的冒险经历。他只是在独自一人的旅途中遇到了一些有趣的人物,而又在阿拉斯加的森林里靠打猎为生,独自生存了几个月。这样一个颇有些“独角戏”意味的故事被搬到大荧幕上,是很难出现所谓的戏剧式矛盾冲突的。
而西恩·潘却矛头调转,不以表现迈克坎德雷斯的“另类”人生为主,而是深入探究这位勇于抛弃现代文明,去寻求原始自然之感的“冒险者”的心路历程。其实这也是很容易引发好奇心的一点,为何这样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优等生”会放弃大好前程,而选择一条回归自然的不归之路,他在这条路上都在想些什么,又发现了什么?我想,西恩·潘也许正是出于这些疑问,而将影片分成了三个篇章,并将之交叉在一起,相互联系着试图作出一些解答。
这三个篇章分别讲述了迈克坎德雷斯在离家出走前后,他的父母及妹妹的故事;迈克坎德雷斯离家出走直至阿拉斯前森林前的路程;以及他到达阿拉斯加后独自在荒野中生存最终死亡的过程。西恩·潘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顺时讲述这三个篇章,而是将其串插起来,完全交织在了一起。在我的理解中,这种串插一是为了更好的破解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另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即是为了支解主人公那段在阿拉斯加森林中“独角戏”一样的孤独生活。正是这样一种完全的独居生活才让主人公的心中泛起了一些波澜,打破了一些他内中坚定向往“自然生活”的决心。但是,在这样一段孤独地蛮荒生活中,主人公没有着惊险刺激的经历,也没有交流对象,如果按照时间顺序在影片结尾部分大段表现这样一种生活,无疑是相对乏味的。但是有了西恩·潘的支解,串插着另两个篇章的表述,我们不仅觉得个“独角戏”的部分不显乏味,反而更有助于理解主人公的内心变化。
其实,我们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中关于“童年阴影”的表述便能很容易理解这位青年才俊要逃离现代文明的想法。迈克坎德雷斯生活在一个看似极其幸福的中产家庭中,甚至在他大学毕业时,父母想用一辆豪华轿车来作为贺礼。然而,这样一个看似幸福的家庭却有着令人失望的背影。主人公的父母并不是原配夫妻,主人公的母亲以前只是父亲的一位小情人,甚至在主人公出生之后,父亲还在和前妻纠缠。迈克坎德雷斯也在知道这段前史的情况下,饱尝了人与人的谎言、背叛与不信任。在父母无休止的争吵中,幼小的主人公逐渐产生了“厌世”的感觉,他恐惧于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于是最终决定逃避这个世人生存的社会,遁入森林中,与自然为伴。
而迈克坎德雷斯踏上了自己的旅途之后,他的经历也许是出乎意料的一帆风顺,除了被一个警察抠打过之外,他几乎遇到的皆是些好心人。那对同样是“走在路上”的情侣,那个虽然犯了罪但一直都关心着他的农场主,那个深爱着他甚至愿意为他奉献身体的少女,那个想要把他认作“干孙子”的孤寡老人……这一切都引发了主人公的内心冲突与矛盾,他在坚持着自己的信念,而当他独自在阿拉斯加森林中的那辆“神奇公车”里面对死亡的时候,这些人的影子让他动摇了这种颇为偏颇的信念。
这是一种非常矛盾的经历,他身边最有亲近的父母让他感受到的是人与人的冷漠与欺骗,而他一路上遇到的那些漠路人却让他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热情与真诚。也许在迈克坎德雷斯的心中,他宁愿在这一路的行程中遇的都是那些唯利视图的小人,这样他可能还会走得更心安更决绝一点。这一路的行程是充满美好的,西恩·潘不仅在故事的结构走向中展示了这一点,更是用那些唯美的画面让人直观地感受着这种美好,甚至让观者都有了一种同样踏上如此旅程的冲动。
这种美好正是迈克坎德雷斯需要的,他一直都梦想逃离那个不甚的家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独自的自由。然而自由的尽头却是死亡,一种自杀式的死亡。尽管西恩·潘一直都在保持着一种客观的态度在讲述这个离奇的人生经历,但在最后主人公渐渐死去的画面中,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导演的那份婉惜之情。人世间本就有那么多的丑恶嘴脸,本也有着那么多善良真诚的表情,追求纯真的自由是没有错的,但遁入丛林与野兽毒草为伴真的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吗?人与自然相比没有哪个更美好,也没有哪个更凶险,追求自由的目标是永无止境,但在西恩·潘的眼中,没有了生命,即是失去了自由。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