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Shing-Tung Yau),客家人[1] ,美籍华人[2]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原籍广东省蕉岭县文福镇[1] [3] ,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同年随父母移居香港 [3] 。1993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3] ,1994年成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3] 。
丘成桐证明了卡拉比猜想,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卡拉比-丘流形,是物理学中弦理论的基本概念,对微分几何和数学物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丘成桐囊括了菲尔兹奖(1982)、克拉福德奖(1994)、沃尔夫奖(2010)等奖项,由于在微分方程、代数几何中的卡拉比猜想,广义相对论中的正质量猜想、以及实和复的蒙目(Mon Ge)一安培(Ampere)方程等领域里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荣获1982年度最高数学奖菲尔兹奖,是第一位获得这项被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由于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奖)的华人,也是继陈省身后第二位获得沃尔夫数学奖的华人。[3]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