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琴书在我县的传承与发展
豫东琴书在鲁、豫、苏、皖四省交界处流传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在上世纪后期,豫东琴书在商丘市发展很快。1988年艺人普查,商丘地区豫东琴书艺人多达233人,由此可见该曲种在豫东影响之广。而在我县,豫东琴书的传承则始于柘城县说唱团原团长刘广会的祖父。
清朝末年,我县大仵乡瓦刀刘村的青年铁匠刘存礼拜东乡琴书演员大老李为师,学唱琴书。后来,刘存礼将河南坠子的部分唱腔引进琴书,创新了琴书的〔二板〕,发明出新的唱腔,称〔新二板〕,使琴书的唱腔更具豫东口味,更悦耳动听、耐人寻味。此后,刘存礼把该唱腔传承给儿子、孙子,一直沿用至今已传承五代。1962年,商丘地区举行曲艺会演,刘广会、董玉莲演出的《梁祝姻缘》大获成功,被有关专家正式命名为“豫东琴书”。从此,在豫东流传半个多世纪的琴书才有了自己的名字。二十多年来,豫东琴书已发展到商丘、周口两个地区的大部分县市。附近各县如民权的王保聚、虞城的大老蔡、夏邑县曲艺队等,对豫东琴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柘城,则出现了更多的优秀琴书演员。除刘广会、董玉莲外,还有韩巧莲、魏彩霞、朱云阁、魏洪超等。他们演唱的《春妞进城》、《豆腐李招亲》、《勇斗歹徒》、《家庭风波》等曲目都在河南省曲艺会演或大赛中获得了金奖。值得一提的是,朱云阁等演出的《勇斗歹徒》于2006年参加国家曲协举办的中部六省曲艺大赛荣获金奖。接着,朱云阁主演的《家庭风波》于2007年11月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艺术大赛,荣获“全国群星奖”,这是我国社会文化艺术的最高奖项。我市文艺作品获此殊荣尚属首次。由于豫东琴书在国家、省级艺术大赛中频频获奖,该曲种也逐步得到上级有关专家的认可。2006年11月,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在郑州召开研讨会,朱云阁等应邀为出席会议的8个国家的外宾演出了传统琴书《梁祝姻缘》中的《扑墓》一节。2007年6月又应邀在世界遗产保护日文艺晚会上演出。2008年春,豫东琴书被市政府批准为商丘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6月,豫东琴书被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朱云阁被省文化厅命名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9月,县说唱团被省文化厅公布为该项目保护单位。
朱云阁等在湖北省荆门市参加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剧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