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春风和煦。徜徉在名闻遐迩的茶乡——浉河区董家河乡、浉河港乡,片片鲜嫩的茶叶绽放翅膀,座座翠绿的山岚点头示意……“魅力”二字最是妥帖。还有繁忙的炒茶工艺现场,茶乡茶香,让你流连忘返,令你驻足观瞻。
“高山云雾出好茶。”连日来,海拔七、八百米、曾于1915年夺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的信阳毛尖产地——车云山村,云雾缭绕,门庭若市,一辆辆车辆穿梭而至,一群群“茶嫂子”应邀而来……车云春茶,坐地销售,一大特色。
站在茶叶筛选机旁,村委会主任周家军说:“那几天的气温高,树木好像一夜之间全冒出了绿叶,茶叶也“疯长”了,萌发早、开摘早……”
正在揉捻新茶的茶农夏增安插话:“眼下,啥子税费都不缴了,又请不来手脚利索的‘茶妹子’了。这几天,为了开采自个儿这20亩茶园,连吃饭、睡觉都顾不上,我们俩口儿熬了两天两夜了。”
车云山茶,历史悠久。去年,省委书记徐光春寄语车云山茶农,希望乡亲们“把‘茶叶子’变成‘钱票子’、把茶山变成‘金山’、‘银山’!”村党支部书记席本刚兴奋地说,各级领导的殷切希望,茶农干劲儿更足了……光今年春茶一季,全村千余亩茶园,社会产值可以实现400万元,人均要增收300元,又是个大丰收的年景……
跟茶农们攀谈,记者注意到,信阳毛尖的生产考究,采摘要求叶鲜、匀、净、嫩,加工炒制分“生锅”、“熟锅”,颇具技术含量。1981年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茶叶制造学》一书专门介绍了信阳毛尖的炒制工艺,并作为有关方面的茶叶专业教科书。
同是海拔七、八百米的浉河港黑龙潭村,记者昨天见到了信阳“十大炒茶能手”、天心寨茶场周氏茶叶炒制第四代传人周祖宏。果然名不虚传,老周一家传统的手工炒制“绝活”,使片片茶叶“出落”得清秀细似针、色清香又醇。谈及春茶采摘时令话题,老周连连叹息:“就是采茶工太难找了!”
春茶采摘时令,维系茶农收益。记者了解到,近几年,昔日的“茶妹子”不再满足于年年春天帮茶农采摘春茶赚取的小钱,大多“南飞”挣大钱了。显然,比之“茶妹子”,“茶嫂子”在体力、效率等方面自愧弗如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