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路庄民舞村

家乡区县: 柘城县


位于长江新城办事处领子杨村委会路庄村。该村成立有路庄民间艺术团,演员全部由该村村民组成,表演内容绝大多数为民间舞蹈,有竹马、旱船、小车舞,龙灯舞、狮子舞、欢乐腰鼓、盘鼓、背老姜等,此外还有一系列自编自演的歌颂时代发展的说唱节目。路庄民间艺术团表演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形式新颖、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具有十分珍贵的艺术价值。
路庄紧邻县城,现有人口1000多人,是一个有几百年历史的古老村庄。据传该村是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聚居而成。路庄民舞,可能是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时带来的“传家宝”,传承人已无法考证。据柘城县的一些地方史料记载,该村在400年前的明万历时期,民舞就很兴盛,那时年满15岁的人都会表演,且有严格的套路规则。逢年过节,该村村民都要兴致勃勃地在本村和邻村表演。新中国成立后,每年县里组织大型庆典,路庄村总是被邀请表演。而且在历次大型民间艺术庆典表演中获得奖。其竹马表演在历次表演中全部获得第一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生活窘迫,路庄村的民间舞蹈活动曾一度中断。但即使在这个时期,柘城县文化馆在开办民间艺术培训班时,也要邀请路庄一些民间舞师当辅导教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精神需求也日益增长。2003年,路庄村民在传统民舞的基础上,经过发展创新,组建了一支由70多人参加的路庄民间艺术团。该团以老人为核心,以中、青年妇女为主力。为了使演出能持久不断,他们建立了组织,明确了各自的分工。杨继宣负责全面工作,路统洲负责编导工作,谢传华负责狮舞、旱船、腰鼓等传统民舞,谢统业负责服装、道具,路传志、谢传敏负责乐器伴奏。并规定白天干活,晚上集中在一起演练。春夏秋冬,从不间断。
近年来,路庄民舞在传统民间舞蹈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创作出一些新型舞蹈。如把推小车与背老姜结合在一起,再加以说唱,形成一个幽默小品。再如竹马舞,传统的竹马舞仅6匹马,而他们的竹马舞则是红、白、黄、黑、花五色相间的10匹马,采用了内外拐、大小拐、马撒欢、摇摆尾等10多种跑法,令人眼花缭乱,大有万马奔腾之势。路庄民间艺术团还大胆创新,在传统的秧歌舞中采用华尔兹舞步,让人看着眼前一亮。路庄民间艺术团的舞蹈,既是对传统舞种的组合和改造,也是对现代舞蹈的“复古改造”。 此外,路庄村民拥有活跃的艺术细胞,善于创新,能随机进行快板、相声、数来宝等表演,极富农家风味。2006年,他们结合新农村建设编唱了《欢迎新农村建设帮扶队》等歌曲;十七大召开后,路统洲创作了《如今农民真快活》、《党的政策好又多》等歌词,用以反映党的惠民政策给村民带来的喜悦心情;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路庄民间艺术团排演了《为北京奥运加油》秧歌舞;为感谢党委、政府为村里修路,他们表演了天津快板《感谢为咱修路的好党员》。路庄村民在推出新节目、新唱词时,总是群策群力,充分发挥了集体的艺术创作潜力,推出了一批形式新颖的新节目。2009年元宵节,路庄民间艺术团应邀在商丘市帝和广场演出了专场,受到上万市民的欢迎。其事迹在《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河南日报》、《商丘日报》、《河南城乡经济报》、《东方今报》等报刊作专题报道。2010年,该村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该村为扩展文化娱乐项目,进一步提高知名度,自编自演自导自制了一部反映新农村变化的数字电影《欢乐的村庄》,在柘城县电视台、有线电视台播放,并上传至优酷在百度搜看。2013年5月,该村被省住建厅、省文化厅、省民政厅联合审批为河南省第一批传统村落。

不好意思(2015-05-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