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村为洪恩乡白桥村所属自然村,全村现有人口528人,人均耕地1.4亩。该村里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六、七岁的顽童,都可以把唢呐等乐器信手来,高奏一曲。马庄人的祖先是河北人,唐朝时就开始以制作乐器为生,制作的笙为宫廷贡品,后来又学会了演奏唢呐。清朝光绪年间,马庄李姓人的先辈李学山从河北迁居于此,并带来了唢呐演奏和制作笙的技艺,为马庄人带来了一项不错的谋生手段。从此,马庄马、李二姓人便把吹唢呐和制作笙作为全村人的主要谋生手段,代代相传,直到现在,已130余年。
马庄人的唢呐演奏在当地已负有盛名,常年在外演出的人至少占全村人口的40%,全村可组成上规模的演奏队40多个,在生意忙时,可临时组成80—90个演奏队外出演出,还有一部分常年在数个省、市、县。他们演奏唢呐的足迹踏遍豫、鲁、苏、皖的各县市,教出的徒弟也遍布附近各省。马庄人用唢呐吹富了村民,也吹得全村人身体健康,精神焕发。马庄人吹唢呐技术娴熟,功夫深厚。其技艺世代相传,逐辈传授,所以村中少儿一到四、五岁便开始学艺,在祖父辈的传教下练童子功。长大后经过长时间的精练和改进,使唢呐演奏技术十分娴熟、高超。如单吐、双吐、三吐、咳音、上滑、下滑、花技、颤音等技巧的运用,为马庄人所独有。功夫深厚的唢呐高手,可连吹一上午,而不间歇。马庄人演奏唢呐节目丰富,演奏风格中西结合,所演奏的节目丰富,既有传统的唢呐曲子,如(锯缸调)、(小放牛)、(将军令)、(百鸟嘲凤)等,也有新编的曲目;既可娴熟准确地吹奏诸如豫剧、评剧、黄梅戏、京剧、现代流行歌曲等多种国内剧种的唱腔,也能吹奏外国名曲。既装备了现代化设备,如攻放、音响、DVD,又引进了西洋乐器,如小号、大号、萨克斯、电贝斯、电子琴、架子鼓等。既体现了古老韵味,也透出了现代气息。在演奏形式上敢于创新。一般的唢呐演奏班是一支唢呐,二把笙,一个梆子,一支鼓,而他们在渗进西洋乐器的同时,可把不同调子、不同规格的唢呐九把、十把地组合一起进行演奏。有时还可以伴唱、表演。其表演形式灵活多样。
该村于2006年11月被命名为河南省第一批(唢呐)特色文化专业村。2007年7月又被命名为首届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