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彭水人一般以大米、玉米为主食。郁山汉墓中,曾有陶田出土,说明水稻早在汉代就在县内种植了。唐代,彭水农产品品种较多,可按唐制提供一品供给,有细白米、粳米、粱、粉、油、盐、醋、蜜、粟、梨、苏、干枣、羊、猪、鱼、酒、葱、韭、蒜二姜、椒豉等。一般农户,则以薯类、杂豆、蔬菜等充做主食。薯类中的甘薯(又称红薯、红苕)清代乾隆以后从黔江传入,为高产作物,是解放前各族农民的主食之一。解放后,各族农民一般以大米、小麦、玉米为主食。
蔬菜清代,各种县志上记的蔬菜有:青菜、白菜(黄秧白、莲花白、箭秆白、包包白)、萝卜(红、白二种,另有半青半白者,俗名“系马桩”)、大头菜、胡萝卜、菠菜、苋菜(红苋、花觅、土苋等)、茄子、胡芦(有甜、苦二种)、南瓜、黄瓜、丝瓜、苦瓜、冬瓜、莴笋、莴苣、阳藿、芹菜、蕹菜、芫荽、海椒、芋头、藕、茭白(高笋)、刀豆、四季豆、菜豌豆、地蚕(甘露子、俗名“地牯牛”)、薤(又名莜子)、姜、木耳、竹笋等。黄庭坚在黔州时,就食苦竹笋、说是“味如蜜”。解放后,品种更多,四时不缺。农村各族人民,每家都有园子,作种蔬菜之用。
豆制品用大豆(黄豆)制作。有水豆腐、豆腐脑、豆腐干、豆腐丸子、霉豆腐、黄豆面(用来拌汤圆,称为“马打滚”)、豆丝糖(黄豆面拌麻糖丝)、豆油皮、干豆豉、水豆豉以及连渣等。连渣为彭水农村的大众蔬菜,彭水各族人民在制作时,将过滤的豆浆放人碎菜叶,加石膏或卤水点过的,叫“菜豆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