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看 这些都是乐山嫩豆花衍生出的美味

家乡区县: 乐山市市中区

嫩豆花出锅了!带着升腾的热气,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豆香,搭配着香辣爽口的蘸水,包裹着乐山人的淳朴,谭光树夫妇的一碗乐山嫩豆花不仅仅征服了数亿电视观众的心和胃,更让乐山人开始重新去品味乐山嫩豆花那曾经习以为常的味道。

嫩豆花看似平常,但它是乐山人招待亲友、节日聚会的常备菜,即使没买到用卤水点制的传统嫩豆花,一碗“石膏豆花”也能满足乐山人对味觉的要求。嫩豆花又是不普通的,千百年在乐山人的餐桌上流转,在乐山人手中和舌尖上不断衍生出更加丰富的味道,嫩滑热辣的牛华豆腐脑、口感筋道的太平豆腐干、做工细腻的西坝豆腐……今天我们将带你一起去搜寻乐山嫩豆花的“伙伴们”。

[豆腐脑]三种流派各具特点

大江南北,地域广袤,因为做法不同、调料不同,都是一碗稀汤糊糊,搅一搅,放的食材不同,尝一尝,口感有别,网友们还为豆腐脑吃甜的还是咸的闹得不可开交,最终划分为“甜党”和“咸党”,各自推销着各自喜欢的口味。乐山的豆腐脑,就是“咸党”里的佼佼者。

豆腐脑

在四川,乐山的豆腐脑有一统江湖的霸气,说到豆腐脑,都把赞点给了乐山,会吃的朋友,都会来一碗豆腐脑,配一个“肥肠牛肉”夹饼,这是标配。

虽说豆腐脑的名字里有豆腐二字,但在食材中,其实用的是光滑细嫩的豆花。豆腐脑出现在乐山城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但却发展出了脉络清晰的三种流派,牛华豆腐脑派、峨眉豆腐脑派和“挑担”派。

牛华豆腐脑,是乐山城区的豆腐脑里,资格最老的一派,它从五通桥区牛华镇溯江而上,现在乐山城里开着的豆腐脑店,大多也打着“牛华”的旗号。

乐山城区里开了几家九九豆腐脑,它的总店在牛华镇,老板娘人称“九孃”,她告诉记者,牛华豆腐脑是由淀粉汤汁、红烧牛肉汤汁、豆花片、粉丝、大头菜丁、芹菜末、酱油、醋、花椒、味精等调和而成,鲜香扑鼻。

峨眉豆腐脑在10多年前在峨眉山市悄然崛起,与牛华豆腐脑不同的是,峨眉豆腐脑汤汁要浓稠许多,碗底不加粉丝,豆腐脑起锅的时候可以在里面打入一枚生鸡蛋,任滚烫的汤汁将其烫熟,也就是著名的“蛋冲豆腐脑”。

峨眉派在乐山城区开店相比牛华派少要许多,但近年来,随着食客们的需求,成为“鬼饮食”(超过凌晨零点还在经营的餐饮店)的豆腐脑店越来越多,虽然没有“蛋冲豆腐脑”这一品种,但从他们的做法上来说,早已经偏离了正宗的牛华豆腐脑。

另一派,挑担担卖的,行踪不定,曾几何时,春末夏初,河滨晒太阳喝茶,不时有大爷挑着担子,吆喝着:“买豆腐脑哦!”阳光晒得人绵软,这一吆喝让人振奋,“给我来一碗!”食客叫停,大爷放下担子,打开一边的圆桶拿出餐具,再打开一边的圆桶,光嫩雪白的豆花露了出来。大爷用勺子轻轻舀起两勺在碗里,加上大头菜、香葱、花椒、辣椒、酱油等作料,搅合匀净吃一口,豆腐嫩滑爽口,麻辣够劲。只是吃了一碗没吃饱想要再吃第二碗,大爷已经挑着担子走远了。

[西坝豆腐]演变至今已有500多个品种

从豆花到豆腐,五通桥区西坝镇的豆腐,名气同样响当当,“西坝豆腐”这四个字,已经是菜肴种类的名称,已非豆腐本身。

在木板上方一块四方的格子,搁上浸湿润的纱布,再将豆花放进去,盖上盖子,用重物压着,20分钟左右豆腐就做成了。

孔雀豆腐

西坝豆腐以口感细腻绵滑、营养丰富的内在,洁白如玉、清鲜柔嫩的外形,以及托于手中晃动而不散塌的质地,获得了许多食客们的首肯。

西坝有三家豆腐店,最早的三八饭店,后来的方德饭店以及开张没几年的黄瓜瓢豆腐店,他们都一致认为,豆腐好不好吃,水源非常重要。

乐山西坝古镇,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从场镇向山中走去,沟壑纵深,时时泛出清冽甘甜的溪水,要制作出好的豆腐,这是上等水汁。

据悉,豆腐起源于汉朝,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到了西坝,将它制作成菜肴的品种,像几何方程式一样发展开来,到今天,西坝豆腐已经多达500多种,常做的就有100多种,如熊掌豆腐、一品豆腐、灯笼豆腐、绣球豆腐、雪花豆腐、三鲜豆腐、麻婆豆腐等。

如果按其佐料配兑和烹饪方法,可分为红油型和白油型两大类。红油型以麻、辣、烫、绵、软、嫩、香为特点,白油型则玉嫩似髓、色彩油亮、淡雅清醇,这两大类豆腐,色、香、味、形兼备,尝过之后让人回味无穷。

[太平豆腐干]制作过程复杂而且考究

太平豆腐干,是指沙湾区太平镇出产的豆腐干,在乐山一带很有名气。据沙湾区地志办已退休的杨培春老师介绍,太平豆腐干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有了,是以“罗响簧豆腐干”为代表的地方名牌豆制品,以制作工艺考究,独特的色、香、味、形,以及“烧、炸、蒸、炖”多种吃法,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太平豆腐干,表面细腻、色泽浅黄、软硬适中、硬中带韧,掰开豆腐干,中间嫩白,呈板粟丝状,入口口感鲜美,绵软耐韧,咸而不涩、甜而不腻,细细咀嚼,味香醇厚,美味健康。

太平豆腐干

太平豆腐干的制作源远流长过程复杂,而且考究。太平豆腐干由太平豆腐制作而成,而太平豆腐为太平豆浆调制。太平豆腐干的选料和工艺都很讲究。所用的黄豆都来源本地,黄豆用镇上大水井双水井之温水泡半天,待充分泡涨后,和水添入石磨,少添细磨,完全磨烂成浆,然后以柴火煮之至沸,舀进细密麻袋,用绳拴麻袋口,然后反复挤压其汁而成豆浆。豆浆变成豆花,还需卤水点化,俗话叫“点豆花”。当豆浆挤进锅后,冷至50—60摄氏度,一手持卤水碗,倒少量卤水于锅铲之中,然后将铲在豆浆水平面上绕圈平推,促使卤水均匀渗入浆中,如此反复,直至豆浆变成豆花。盖上锅盖,待豆花与豆窖水分离后,再用铁铲搅匀豆花煮沸,舀入模具中,用布包好,挤出水分即成豆腐。豆腐再经风干、切块、吃水(豆腐干放在鲜碳灰中)、冲洗、煮卤(配以适量的植物油、食用盐、白砂糖、味精、肉桂、花椒、八角、豆蔻、丁香、桂皮、茴香等佐料)、烘干等工序便成豆腐干。

cyoumeyou(2015-05-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