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读书笔记

家乡区县: 开封市鼓楼区

《青春之歌》是著名的女性作家杨沫的代表作品,它是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长篇小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是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复杂的群体,他们在中国各个时期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和命运归宿,一直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而《青春之歌》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对于民族命运表现的不同态度,对人生道路做出了不同的选择的背景下。塑造了林道静这一人物,以她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展现了他从争取个性解放到走向献身社会革命的解放事业,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艰难过程,总而谱写出了一曲壮美的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的小说背景是“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期间,在这个爱国青年遍地开花的年代,一大批的爱国进步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不断更新自己,摆脱旧思想来束缚逐渐成长,说明了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才是唯一正确出路,才能拥抱起美好青春。小说中对于人物的描写非常成功,毫无疑问,对于林道静的描写是最成功的。当我读这部小说时,我有一种一直看着林道静不断地成长的感觉,到最后我甚至发现自己也有某些方面的成长。
和许多读过洋学堂、懂一点新思想的女学生一样,林道静渴望着自由,幼稚而反叛,为了摆脱封建旧家庭的束缚,她匆忙而坚定的从家中逃离,开始了她的“革命”历程。
初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我并不喜欢林道静这个人物。当时走出家庭似乎是一种时尚,这固然是追求进步的表现,但未尝没有凑趣儿,好奇的成分。所以与其将林道静看做一个勇敢的反抗者,我更愿意将她称为乐意赶时髦儿的“傻姑娘”,单纯善良、头脑简单,毫无心机与社会经验,傻中透着可爱。这样一个姑娘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居然可以屡遭险境之后安然无恙,可以说是一个幸运的事了,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傻人有傻福”。
林道静的成长道路充满了艰难和曲折。而她的“成长史”开始于她挣脱包办婚姻,愤恨地离家出走。她的出生也隐藏着一段悲惨的故事,她的生母是一位被侮辱的佃农的女儿,而继母一直虐待自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也就造就了她反抗压迫、同情弱者的品格。而在北平的求学生活则提高了她的思想和眼界 ,使她萌发了个性解放的念头,也才有了后来她断然离家的举动。但是这样一个女孩,注定要被当时黑暗的社会所折磨的,她的一段“受难史”有渐渐拉开帷幕了。
摆脱封建家庭的林道静孤身一人乘火车来到北戴河投奔表哥,却被告知表哥以离开这里。心怀叵测的校长余敬唐准备将她献给县长做姨太太。林道静既愤怒又绝望,本以为外面的世界是自由美好的,不曾想却比家中更为险恶。于是,她绝望地走向大海,以此来宣告个人独立运动的破产。生死一线间,北大学生余永泽拯救了她的生命,林道静的故事得以继续。就像无数个英雄救美的故事一样,美女爱上了“英雄”,他们幸福地走到了一起。余永泽的“骑士兼诗人”的风度满足了林道静少女的情怀,两个人度过了一段甜蜜的日子。然而,浪漫的幻想终究要被琐屑的现实所替代,更何况我们的主人公林小姐生来是个叛逆的、不满于现状的人,自认为是一个新女性的她不甘心只做一个主妇、一个花瓶,她不甘心像鲁迅先生笔下的涓生与子君那样,等待那个小家庭走向平庸和破灭。她要做有意义的事,成就一番事业。
按照书中的描写,当时的共产党是革命的象征,而革命常常被看做是年轻人的事业。尽管有些革命者青春不再,但他们无一例外的有一颗青年人火热的、叛逆的、进取的心。回到小说中,就在林道静不满于余永泽的专制、自私、庸俗而感到苦闷徘徊的时候,她遇到了卢嘉川——一个年轻的共产党员、革命者。他真诚、热情、充满活力,胸怀天下,能对新兴的马列主义侃侃而谈,与整日埋头于故纸堆中的余永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有他的朋友们。这些对林道静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在卢嘉川等人的引导下,林道静怀着“新奇而兴奋”的心情投入到了社会解放的革命中去。林道静犯傻、莽撞、幼稚的一面在其中亦多有体现。卢嘉川嘱咐她烧掉的传单被她偷偷贴了出去,我极喜欢书中关于这一段的动作与心理 描写,细腻的笔触将她的惶恐而快乐展现的淋漓尽致。她又轻信了叛徒戴瑜,使得自己又落入胡梦安手中,在入狱后,她最先想到的是要像英雄一样死去,而非如何发挥更大的价值。这一阶段的林道静,具备了革命者的热情、博爱、勇敢,但并没有表现出成熟革命者的理性与智慧。在我看来,此时的林道静并没有真正懂得革命的意义,革命仅靠激情是难以维系的。正如潮水终将退去一般,激情会逐渐泯灭,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的复杂与艰辛,林道静或许与白莉萍、戴瑜一样,只是被革命的激情所感染,因英雄的光环而狂热,却不知自己应该追求什么。如果不是林道静的意志足够坚定,或许也会同他们一样堕落。
在狱中,林道静结识了林红,走上了她革命道路的第三阶段。在林道静准备杀身成仁的时候,林红鼓励她活下去,领导她在狱中继续进行斗争。书中对林红的描写并不多,但却是全书最为光彩的人物之一。她的智慧、善良、乐观、坚韧对林道静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林红死后,林道静的变化尤为明显,从她安慰小俞,智斗女奸细,响应绝食运动,都体现了一个成熟革命者应有的冷静、坚韧。此时的林道静,正在摆脱那个容易冲动、思维简单的“傻姑娘”的形象。
接替卢嘉川和林红任务的是江华,一个更为“专业”的革命者。在他的领导下,林道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农村进行了锻炼,后来又到北大领导了学生运动。在工作的过程中,林道静反思了自己之前的错误,深入到了群众中去。小说的结尾,林道静走在了游行队伍的前列,她的身后还有数不清的学生、教授和普通的爱国市民,林道静的形象得以升华,从一个追求个人的自由与幸福的知识分子成长为献身于人类解放事业的成熟的革命者。
在《青春之歌》中我领略到了林道静身上那一堆像火山一样喷发的热血的爱国之情;领略着那个动荡的、轰轰烈烈的时代的风云。小说正是通过对林道静个人命运、遭遇和归宿的描写,通过对当时形形色色各种类型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描写,既反映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又提炼出革命的思想主题。林道静最动人之处,莫过于那种青年特有的热情力量,那种为实现真理而不顾一切的勇气。就是这种力量和勇气,锻铸了一个使人景仰的“女战士”形象。
尽管在故事的结尾,她在游行中身负重伤,生死未卜,但无论结果如何,她都是光辉的,美丽的,因为她是为真理奋斗的先驱而不是生活的牺牲品。
《青春之歌》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其中不乏模式化的情节,过于“左”的激进的言论,一些在今天看来并不完全正确的观点。但总体上来说,这不失为一部“诚实”的作品,主人公林道静的形象是现实的、鲜活的,作为正面形象,她不是高大完美的英雄,她也会冲动、也会犯错,也有喜悦和悲伤,就像我们身边的一员。这样的英雄更为可爱。这或许就是《青春之歌》具有长久魅力的原因之一吧。
看完《青春之歌》,我的精神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点燃了我的青春激情。在当代,我们年轻一代虽无法像林道静这样的热血青年那样去从事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但我们却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重任。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林道静的革命精神,树立远大理想,为将来建设好祖国而勤奋学习,完成好历史赋予我们当代青年的重任。

寒水沐华(2015-05-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