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巴金先生的《怀念萧珊》,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最终还是禁不住变成泪珠,缓缓滑落。
可以看出,六年后的巴金先生,仍然对六年前妻子萧珊的病逝而感到无尽的痛苦悲伤、十足的自责愧疚、深切的爱恋想念。或许还有对那个特定年代的谴责,愤恨以及不断追求光明希望的决心。
文革期间,因“我”被林彪、“四人帮”及其爪牙们迫害的原因,“我”和“我”的妻子萧珊均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折磨甚至是身体上的伤害,同时亦连累了儿子在公民权利等受到伤害。而“我”的妻子更是因此在得了癌症后无法及时医治,最终因癌细胞扩散病逝。
在巴金先生的回忆里,萧珊是一个合格的妻子。她能与“我”同甘共苦,不论是抗日战争时期亦或是文革时期;能无条件的支持着“我”,相信着“我”,给予“我”不少的安慰和鼓励。时常对“我”说:“要坚持下去。”,“坚持就是胜利。”;心疼着“我”,愿意无怨无悔的为“我”付出,渴望问题早日得以解决,因此凡事都不愿意打扰到先生巴金,甚至是在她因疾病而卧床之时!正如巴金先生所说,萧珊是“一个普通文艺爱好者,一个成绩不大的翻译工作者,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我们”因才华而相遇相识最后相爱相伴。“她总是亲切地在我耳边说:‘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在你的身边。’的确,只有她最后一次进手术之前她才说过这样一句:‘我们要分别了。’”
然而,这样一个温柔善良美丽有追求的女子;这样一个不想死,要活的女子;这样一个比“我”小十三岁的女子,却最终因为“我”,所谓的“黑老K”,因为那些荒谬不可理喻的莫须有的罪名而有牵挂的病逝。她还没有看到“我”解放;她还没有看到儿子重新振作有所成就;她还没有与“我”一起赢得新生,享受生命生活的美好。她逝世前似乎还在寻找着“我”,可“我”却因为意外而没有陪在她身边,见她的最后一面,让她给“我”留下哪怕一句也好的遗言!甚至连告别也只有急匆匆的几分钟时间!巴金先生对此感到十分的痛苦,自责,愧疚。只因为他的几部小说,他的思想,伤害了他最爱的家人们。但是,他最后仍说,“我绝不悲观。我要争取多活。我要为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搀和在一起。”巴金先生是如此的坚强,可这里又饱含了多少辛酸,无奈,悲伤,痛楚,谴责呢……
读完以后,唏嘘不已。那是一个怎样的时期呢?因为愚昧,因为盲目崇拜,因为年轻人无知的热血,文明,理性远离了中国人民,使一批批优秀的知识分子或伤或死,处在痛苦的深渊中,拆散了多少像巴金先生与萧珊女士那般相知相爱相伴却无法相守的有情人。不禁嘘出一口气,幸好我不身在那个时期,倘若我处在那个时期,我又会怎样呢?如果不没有学识,或许还好吧?可如果作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大学生,理智、正确、乃至新颖超前的思想得不到理解,传播,是多么让人痛苦的一件事呢?但是,时光匆匆,那段时期的人、事、物,其实早已随时光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无法追悔无法重来。唯愿那时的冤假错案得以全部平反,也希望后人能从巴金先生勇敢的回忆中,得到启示,不让当年的悲剧重演在祖国未来的花朵身上。
最后,向勇敢的巴金先生,致敬!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