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和,冶金学家,钢铁工程设计专家。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2年获德国阿享工科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曾任同济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上海钢铁三厂厂长、总工程师,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上海钢铁公司副经理,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是中国钢中氢气行为规律研究领域的先驱者之一,氧气转炉炼钢和炉外精炼等技术工业化的开拓者之一。他集冶金学与工程学为一体,为中国冶金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孙德和1911年9月14日出生于北京市,祖籍安徽省桐城县。从青年时代起,就以“先天下之忧而忧”为座佑铭,立志以“工业救国”为己任。1934年,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又入机械系进修有关课程,为从事化学与冶金工程研究打下基础。1935年秋考取安徽省公费留学德国,同年冬,入柏林工科大学钢铁冶金系选读铸造与钢铁冶金专业。当时有人问他为什么从基础学科转学钢铁冶金工程学科时,他答道:“没有钢铁,中国工业与国防两俱落空。”
1936年秋,他转入德国亚琛工科大学矿冶系。师从德国治金学家琵沃瓦斯基(E·piwowarskg)教授与埃伦德(W·Eilender)教授。1938年开始了氢在钢中作用与行为规律的研究,1939年2月完成题为《氢在人工充氢的各种含金钢及工业纯铁中,氢的吸收与逸出速度的研究》的论文,以杰出成绩获工程师学位。1940年春受埃伦德教授之聘,任助教与研究生,继续研究钢中氢问题。1942年7月,他完成<钢中氢的研究>的博士论文,再次以“杰出”成绩获得工程博士学位。为表彰他出众的研究成果,亚琛工科大学授予他“博尔歇斯奖牌”。这是德国亚琛大学从1909年起为最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专设的奖牌。孙德和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留学生。在德学习期间,他曾在克虏伯钢铁公司所属平炉、电炉炼钢、铸钢铸铁厂及有色铸造厂实习一年多。该厂对他的评语为“勤奋工作、品学兼优”。1943年孙德和受聘于柏林施攀道钢厂任炼钢工程师。当时德国钢铁厂一般不接受外籍工程技术人员供职,但孙德和在上述钢铁厂任职期间,深受该厂总工程师器重。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留德中国学生推举孙德和为负责人,组成战后第一个留德中国学生归国团,辗转4个多月,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抵达上海。孙德和虽有深厚的理论造诣与丰富的生产实际经验,一时却无用武之地。为生活所迫,他在任同济大学教授的同时,在联合国上海救济总署任工矿委员会副主任;后受民族资本家荣毅心之聘,设计并建成了无锡开源机器厂(无锡机床厂前身),任厂长。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不久,孙德和担任了上海钢铁公司的副经理,负责全公司各厂恢复与扩大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并兼任上海第三钢铁厂厂长。在1949~1952年间,孙德和为上海钢铁工业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52年他调至重工业部钢铁局设计公司,担任大冶特殊钢厂工程设计总工程师,这是中国第一个自己设计的大型钢铁工程;1958年他主持设计新疆八一钢铁厂扩建工程,又指导了首钢中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工程设计以及太钢的氩氧炼钢炉的半工业试验,促进了中国氧气转炉和炉外精炼等技术的工业化。
孙德和
孙德和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身心受到摧残,健康每况愈下,却仍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如参加鞍钢的改扩建规划和本钢的扩建设计、中国转炉与连铸情况考察以及援助阿尔巴尼亚冶金联合企业工程论证等。为参加论证会甚至推迟了预约的手术治疗时间。
1975年在国务院召开的钢铁工业发展战略座谈会上,孙德和提出许多建议,如中国钢铁工业发展要运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可从澳大利亚、巴西等国进口铁矿;为解决资金短缺,可向国外出口煤炭,发展远洋船队;在东南沿海有深水港,可建设现代化钢铁大型厂,改造旧厂,更新装备,并采用新技术;提高钢铁产品质量;加强科研与设计力量;企业要注重经济效益,在企业内部实行计件工资制等。以上意见,部分被收录到<关于加速钢铁工业十六条>的建议书中。该建议书为当时整顿钢铁工业起了重要引导作用。1979年他重病缠身,还毅然接受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冶金编辑委员会副主任的重托,又一次担任了该卷冶金部分“总设计师”的角色。
1955年孙德和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并受聘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任学术委员会委员;1957年受聘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冶金组成员;他还是中国金属学会第一、二、三届常务理事,中国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中国政协委员。同年,中国科技大会授予孙德和“重大贡献先进工作者”奖状。
孙德和一生勤奋,为人谦逊,知识渊博,技术精湛。他集冶金理论与技术开发以及工程设计为一体,是中国冶金科技界杰出的人才之一。1981年孙德和逝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