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英县泥塑技艺

家乡区县: 四川省大英县

徐氏泥彩塑制作技艺

 

2008年徐氏泥彩塑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家住大英县的徐兴国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文革中偷偷学捏泥人
文革时期,年幼的徐兴国偷偷跟父亲徐得亲学习泥塑技艺;改革开放后,徐兴国跟随父亲一起走南闯北,为新都宝光寺修复五百阿罗汉,仅用1年就将全部罗汉复原;1981年,徐氏父子带领的一班能工巧匠历时近10年,设计和塑造重庆市丰都县 “鬼城”造型各异的冥府神、鬼形象达2000余尊,塑造的“正神威而不恶,小鬼怪而不恐怖”。
徐兴国,出生于1953年。 1967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全国出现学校停学、工厂停工。徐兴国当时高小刚毕业,“初中只读了半年,然后就通知停学了。”
“停学后,我便回家务农,”徐兴国至今还记得,在那段日子里,他挑过粪、插过秧,所有农活都干了个遍。“空闲时节,我就跟随父亲一起做点小五金生意。”
文革时期,雕塑神像是被严令禁止的。在徐兴国的记忆里,父亲徐得亲“悟性高、记忆力好”,“虽然被严禁雕塑,但他平日里仍偷偷琢磨着雕塑的事情。”
在那段岁月里,看到年少的徐兴国在绘画和雕塑方面很有天赋,徐得亲便在没人的时候偷偷教他,“捏几个小人儿给我观摩,指点其中的窍门。为了不让别人发现,他还把捏好的泥人藏在床底。”
“那段日子里,我以为我们徐家的这门技艺再没有用武之地了。”徐兴国回忆说。1978年,国家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让徐兴国想不到的是:徐氏泥彩塑的命运就此发生了转变。
1977年的一天,徐兴国跟随父亲一起赶集。半路上,一位和尚拉住徐得亲的手说道:“徐华匠,你要准备好喔,再等一两年要开始做菩萨了。”徐得亲听完大为吃惊,“你可不要乱说,哪个还敢去做那个(菩萨)哦!”
新都宝光寺是成都地区的一座有名的寺庙。寺内的500罗汉均为清代塑像,由于时间久远,从未维修,“烂得不成样了,灰尘已经把像全部遮盖着了。”
1979年,宝光寺内的一位大英的圣兴和尚,亲自回到象山镇找到徐得亲,“宝光寺要维修500罗汉,请你去弄一下”。当时,徐得亲还心存疑虑,“弄那个东西会不会遭哦。”“你尽管来,这是国家批准了的。”于是,徐氏父子这才放下心来,带领着一批泥塑艺人前往宝光寺。
就这样,徐兴国正式跟随父亲一起开始了“学艺生涯”。
在宝光寺,徐兴国在父亲的指导下,“先用皂角水对500罗汉一遍一遍地清洗”,同时父亲还“指点如何绘制罗汉的眉毛、嘴巴,传授‘补衣服’、‘加指头’、上色、补金的技巧”。
在这2年里,徐兴国跟父亲系统学习了从最基本的绘画、再到选料、扎架、设计、彩绘等泥塑技巧,并很快成为这批泥塑艺人里的技术骨干。
在绘画技术方面的高超技巧,也给徐兴国的生活带来了麻烦。最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假肉票事件”。当时,大英县的部分乡镇发现市场上有人在倒卖假肉票,骗取猪肉。于是众人纷纷议论:“肯定是徐华匠的儿子(徐兴国)干的。”在一番调查后,终因缺乏证据而不了了之。
保护:不要在我这就断掉了
2011年3—12月,徐兴国闭门不出,翻遍上百本古籍,查阅图书,为了把绘画技艺传承下去,他创作了长4米、宽1米的,反映黄帝大战蚩尤战争场面的《逐鹿之战》;创作了60米长的《卓井源流图》,反映历代与卓筒井盐业相关的历史场景;创作了100张《百孝图》,72张《72行祖师爷》,78张《百家姓》……
在从艺三十年后,徐兴国已经对徐氏泥彩塑各个环节烂熟于心,对不同人物的绘画、雕塑也总结了一套“独门秘籍”。
在徐氏泥彩塑的制作过程中,有一套固定的制作工序和严格的要求。徐兴国告诉记者,由于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性能,所以“第一步的选土要选用很纯很干净的泥土”;然后是做胚子,“用谷草节混合泥土搅拌,提升泥土黏合力”;再是做架子,“敷上稀泥,晾干后上色,修补”。对此,徐兴国将徐氏泥彩塑的制作工艺总结为盘竹法、燕窝式、堆塑法等八大工艺,不同的工艺针对不同的泥塑对象。
“根据泥塑对象的不同,绘画、雕塑的手法也各有不同,”徐兴国告诉记者,比如,佛教菩萨要做到“金刚露目、菩萨低眉;面如满月、眉如新月”,罗汉像在雕塑中则比较灵活,可以做成凡人像;道家人物像则要体现仙风道骨;历史人物像则要依据其所在的时代来雕塑衣着;现代人物像则更贴近现实生活,雕塑也相对容易些。
对徐氏泥彩塑进行这样详细总结,传承是不是就变得很容易了?徐兴国笑着说道,“要熟练掌握这门技艺,要有一定的传统历史文化知识,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生活经历。”
为此,徐兴国一直以来就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将徐氏泥彩塑制作工艺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记录三十年的从艺历程和自己在泥彩塑工艺上的创新。“现在徐氏泥彩塑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党和政府也为我解决了生活中的困难,让我有时间来专心写作。”
2011年3月,徐兴国正式开始写作。在随后的9个月里,他闭门不出,翻遍上百本古籍,查阅大量古典图书,。全书共分20个章节,涵盖泥塑起源、流传、师承;徐氏泥彩塑的工艺流传:选料、扎架、设计、彩绘;宗教人物、历史人物、现代人物的绘制雕塑技法。
在这部《徐氏泥彩塑工艺技法》里,徐兴国将从业生涯中的创新作品也作了收录。1991年,徐兴国到绵阳罗汉寺设计塑造佛像时,寺院要求徐兴国设计塑造1250尊罗汉。“佛教里面原本只有500罗汉,古佛经上只是提到,‘讲经者向1250名罗汉讲授’。不久,徐兴国按照寺院要求成功塑造了1250尊罗汉,还分别对他们进行了命名。“在《徐氏泥彩塑工艺技法》里,我专门列了一节介绍这1250尊罗汉的情况。”
绘画作为徐氏泥彩塑工艺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徐兴国创作了大量画作,以传承徐氏泥彩塑的绘画工艺。
在他画室里,他展示了一幅长4米、宽一米,反映黄帝大战蚩尤战争场面的《逐鹿之战》。在4平方米的画纸上,他刻画了100多名历史人物:黄帝镇定自若,勇敢者手持长矛、奋勇杀敌,怯懦者丢盔卸甲、慌张逃窜,方寸之间,宛如历史人物近在眼前。整幅画卷,布局精巧,色调合理,人物刻画惟妙惟肖,人物形态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在一幅60米长的历史题材《卓井源流图》中,他用白描手法表现了盘古开天地以来的与卓筒井盐业相关的历史场景。为了展现卓筒井的采盐历史,徐兴国收集了大量资料,“凭借个人经验,然后进行加工创作”。
此外,他还创作了100张《百孝图》,72张《七十二行祖师爷》,78张《百家姓》……
在采访中,徐兴国对徐氏泥彩塑技艺传承表示担忧: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接受泥塑的人开始变少,市场需求随之减少。再之泥彩塑工艺复杂,做泥彩塑的人越来越少,技艺高超的人就更少了。从上世纪90年代,他先后招收了来自绵阳、中江等地40余名徒弟,但“现在仍在从事这一行的不到20人。”
运用:与文化旅游相结合
对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徐氏泥彩塑,大英县制订了5年保护计划,对徐氏泥彩塑进行资料搜集、整理;与大英县地方特色文化旅游结合,规划开办徐氏泥彩塑工艺品生产旅游基地,进行生产性保护。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氏泥彩塑具有众多的特征:对研究徐氏泥彩塑工艺技法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具有在一定群体中世代传承、活态存在的特点;具有鲜明特色,在当地有较大影响。
对于徐氏泥彩塑的保护工作,大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自2008年6月7日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以来,大英县依据第一个五年保护计划。“全面搜集了徐氏泥彩塑相关作品、制作工具,并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大英县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的统一标准,从认定登记、整理归类、实物保存、名录存档等方面,规范完善建档工作,将徐氏泥彩塑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保存。
在对徐氏泥彩塑保护过程中,大英县还制定了详细规划,将徐氏泥彩塑与旅游文化结合起来,规划开办徐氏泥彩塑工艺品生产旅游基地,开发旅游产品,进行生产性保护。
大英县利用各类节会,举办了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的徐氏泥彩塑保护成果展览、技艺展示活动,扩大了徐氏泥彩塑的外部影响力。2006-2011年,徐氏泥彩塑先后参加成都首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展演、成都第三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活动,并通过《四川日报》《遂宁日报》等以及多家电视台、多家网站和相关出版社共同参与,利用文字、图片、录像、专题片等方式,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报道。

ONE(2015-05-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