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吃之徒若来镇江,是决不会失望的。一座城市的饮食文化总是与这座城市的形成、发展、特色和其他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经历八朝更迭的一千多年里,镇江一直是郡、州、府、路、道的会所在地,经济发达,商业和饮食业也都得到了充分发展的机会。这里不仅是江苏菜系中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还有不少独属自身的鲜明特色,比如这首流传甚广的歌谣,已将镇江饮食文化的某些“特色”推至了“怪”的级别:镇江有三怪面锅里面煮锅盖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这首极易勾起人们好奇心的歌谣,不禁吸引着前往镇江的游历者去亲自一尝“怪”味。
提到酿醋,在镇江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醋是杜康的儿子黑塔创造出来的。那一年,杜康发明了酿酒后,发现镇江趱长江中下游,其水质好,利于酿酒,就举家来到镇江小鱼巷,开了个前店后作的小糟坊,酿酒卖酒。黑塔力大无穷,憨厚勤劳,家里重活粗活全包了。当初,还不知道酒糟的用处,黑塔把酒糟放进大缸里,倒进两担长江里的龙窝水。累了,就捧起坛子喝上家酿米酒八、九斤,便呼呼大睡了。梦中似有一位老翁说:黑塔,到二十一天,日落酉时你将造出调味浆。醒后,原来是一场梦,也没有在意。20多天后,满屋飘香,杜康父子很纳闷,找来找去,原来是酒糟变成了香喷喷、酸溜溜、甜滋滋的调味浆。杜康说叫什么名字呢?黑塔说:“酒糟泡了二十一日,到酉时浆水才这么好吃,这二十一日加酉时不是“醋”字吗,就叫醋吧!”杜康造酒儿造醋的说法就传了下来。直到今天,制醋还是二十一天。
说罢香醋,我们再谈谈第二怪肴肉不当菜。提起熟食猪蹄,各地都有,红烧猪蹄、五香猪蹄、酱猪蹄、清汤猪蹄等各具特色。然而,以选料之严格,加工之精细,口味之鲜美要首推镇江的水晶肴蹄。水晶肴蹄肉色鲜美,皮白光滑晶莹,卤冻透明,肉质清香而醇酥,肥而不腻,瘦不嵌齿。故而近人有诗赞道“风光无限数金焦,更爱京口肉食饶,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水晶肴蹄是在古菜“烹猪”和水晶冷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风味菜。“烹猪”和水晶肴蹄是一脉相承的,用料基本相同,都用蹄子和花椒盐,制法也基本相同,都用老卤,用明矾澄清原汤汁,压冻而成。不同的是“烹猪”不用硝水,而水晶肴蹄用硝水。故有人称“肴蹄”、“肴肉”,又有人称“硝肉”、“冻蹄”。民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到瑶池去赴王母娘娘的蟠桃大会,路经镇江,闻到肴蹄香味,连忙下了神驴,下凡来吃肴蹄,连蟠桃大会都给忘记了,可见其味之特美。食肴蹄,佐以姜丝、香醋味道更好。
说罢肴肉,再说说第三怪:面锅里面煮锅盖。锅里面煮锅盖”,是镇江饮食技艺中的一项创造。锅盖面,用的面条是“跳面”。所谓“跳面”,就是把和揉成的面放在案板上,由操作人员坐在竹杠一端,另一端固定在案板上,既上下颠跳,又似舞蹈,似杂技,反复挤压成薄薄的面皮,用刀切成面条,这种面条有毛孔,卤汁易入味,吃在嘴里耐嚼有劲,味道独具。
关于锅盖面的来历,民间有很多种说法,《乾隆和张嫂子伙面店的故事》最为生动……那年,第一次下江南的乾隆换了一身便服,带了一名随从太监,一路寻到镇江名气最大的张嫂子伙面店坐下,要吃镇江伙面。不知是因为乾隆来得早,还是张嫂子起得迟,待吩咐下去后,张嫂子直催还在“跳”面的丈夫:“快,动作快些啊!”但这天好像什么都变得慢了。越是急,水越难开;越是急,面越难跳好。随从又进来催了……张嫂子赶快催丈夫切面,自己又往灶里添了把柴。很快,锅里的水开了,丈夫的面也切好了。这时,张嫂子抓起一把面往锅里撂,边回话边赶快盖锅盖,忙乱中,把汤罐的小盖子撂进面锅,在水面上飘飘荡荡的。还没等张嫂子放好作料,锅里的水又滚开了,直往上翻,快要溢出锅外,张嫂子一见,赶快用勺子舀了两勺汤罐里的温水一浇,面锅里平静下来。水再一开,张嫂子就用小竹笼子、长筷子将面条捞进碗里,立即送到客人的手上。之后,就听吃面的人连声说:“味道不错,味道不错,不烂不硬,喷香爽口!”张嫂子正要再向锅里下面,哪知身着便服的乾隆竟踱步进来,乾隆见到情景一声惊叫:“呀,你怎么将锅盖放在面锅里煮起来了?!”这一叫,张嫂子才发现自己手忙脚乱,竟将汤罐上的小锅盖错当成了大锅盖,连锅盖撂到面锅里还不知道------从此,镇江的锅盖面名声大振。其实,“锅盖面”的奥秘,全在于提高汤水的煮沸温度。“锅盖面”是在面汤沸腾的时候,由于锅盖压在最沸腾的地方,不会产生溢锅潽汤的现象,面汤始终处于高温,面条始终处于强力煮的过程中,因此,面条爽滑筋道,口感又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