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瑞昌虽然不是个大地方,但同样培养了许多有文化有影响的各方大家。下面给大家列举几个比较有名的。
潘际銮: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南昌大学校长。参与创建国内高等院校中第一批焊接专业,50年代末试验成功板极电渣焊及重型锤锻模堆焊,应用于生产。60年代初试验成功氩弧焊应用于核反应堆制造,完成我国自己生产的第一套核反应堆焊接工程。继之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并对焊接的热裂纹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70年代末研究电弧传感器,首次建立电弧传感器的动、静态物理数学模型,并研制成功具有特色的电弧传感器及自动跟踪系统。80年代研究成功“QH-ARC”焊接电弧控制法,首次提出用电源的多折线外特性,陡升外特性及扫描外特性控制电弧的概念,为焊接电弧的控制及焊接自动化开辟了新的途径。 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王爱莲:1980年晋升为副教授,1987年晋升为教授。1953年毕业于云南大学 医学院六年制本科,学科专长为人体解剖学。从毕业至今一直在昆明医学院解剖教研室从事人体解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专业上历任解剖教研室与临床解剖研究室主任,全国解剖学会理事、云南省解剖学会理事长及《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等职。曾任第五届云南省工会委员及第七届五华区与昆明市人大代表。从1980年开始专攻耳的临床解剖学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完成了省级与国家级研究课题7项,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3部,并获得云南省与省卫生厅颁发的科研成果奖5项,含省科技成果二等奖两项。据省内外同行专家评议认为该研究室在耳的临床解剖学系列研究方面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1960年作为先进集体的代表参加了云南省文教战线群英会。
1980年作为三八红旗手参加了云南省的表彰大会。1983年以《面神经手术的新标志》为题获云南省1983年度科技成果二等奖。1989年以《人体解剖学教学法》一书为主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集体奖。1990年作为云南省教书育人先进集体的代表参加了“云南省教书育人先进事迹报告团”。1991年以《耳的临床解剖学系列研究》为题获云南省1991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由云南省总工会授予1991年度先进女职工称号。1992年由国务院颁发了政府特殊津贴证书,享受每月100元的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由云南省侨联选派作为云南省科技界的代表参加了全国第五届归侨侨眷代表大会。1994年荣获全国卫生部授予的边远地区优秀医学科技工作者称号。1997年又以《寰椎椎动脉沟环所致眩晕的机理与防治的研究》为题,获云南省1997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范传文 1932年9月生,江西瑞昌人
1959年毕业于昆明医学院疗系本科。云南省昭通市昭通地区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历任科主任、县医院院长。中国文化研究地传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香港国际传统医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特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内科肾脏方面疾病,疗效显著。业绩已先后被载入《中华特色名医辞典》、《世界名人录》等。1996年获《中国民间疗法》杂志编辑部荣誉证书等。主要著述有《苏叶蝉衣汤治蛋白尿》、《黄芪丹参汤治泛发性神经性皮炎》等。现继续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皮炎、糖尿病等疾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